新中国70年教育变革之小学教育:小学净入学率从20%升至99.95%(图)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9-09-26 10:23
分享:

中商情报网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70年来,中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教育是民生之本、强国之基。70年教育事业发展进步,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70年教育改革发展波澜壮阔,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贡献,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1949-2019年间,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学,是人们接受初等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间小学净入学率从1949年的20%提高到2018年的99.95%。

(1)小学教育发展历程

现代学堂和教育制度是西方传教士引入中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入西学(美式教育),创办新式学校将平民教育纳入满清朝庭的视野。国民政府于1915年改初等小学堂为国民学校。1940年,国民政府实行所谓“管、教、养、卫一体”,规定各乡设中心国民学校(相当于中心小学),由乡长兼任乡壮丁队长和校长,各保设国民学校(相当于村小),校长由保长兼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政府开始对旧有的乡村教育进行接管和改造,并试图在每个村庄建立一所小学校。在乡镇(人民公社)一级设置一所中心小学,在各村(生产大队)设村小。随着老龄化加速,幼儿人口比重下降,小学生源减少,各村小开始撤并,很多地方仅保留寄宿制中心小学,使得路途遥远的学生上学极为不便。新中国的小学学制,废除了民国时期的初小和高小之分,实行一贯制小学,先后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小学。经过多年的曲折发展,基本上实现了“村村有小学”的教育格局且渐趋稳定,满足了广大农村儿童在家门口接受初等教育的基本权利。

(2)普通小学学校数量变化

我国小学学校数量从1949年的34.68万所降到2018年16.18万所。全国小学学校数量大幅减少的原因,主要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小学生生源向城市靠拢,使得乡村学校生源不足。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国家开始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生源偏少、办学条件差的农村学校进行大规模撤并,从而导致了全国小学数量骤减的局面。从1997年至2012年的15年间,全国乡村小学数量减少了35.80万所,减幅达到69.79%。

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