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中国物联网产业展望: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2.2万亿元(附图表)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7-09-06 17:18
分享:

六、移动互联与物联融合创新空间巨大,消费性应用爆发

当前,移动互联网已进入高速普及阶段,与物联网在技术、应用、商业模式等层面的融合不断深化。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国36家主要第三方应用商店应用程序规模累计超过386万,业已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最大市场。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的繁荣和产业优势,对物联网规模化发展起到强大的带动作用。

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深度融合,并基于开源软件和开源硬件,开启了全球性的智能硬件创新浪潮。其中,可穿戴设备成为创新活力最强、发展最快的领域。2014年之前,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仍处于缓慢增长期,消费者多持观望态度。随着小米手环的火爆销售和AppleWatch的发布,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被快速点燃,2015年交易规模突破136亿元,增速高达416%左右,8.4%的网民用过可穿戴设备,渗透率半年增长近3倍。当前,中国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以血糖、血压和心率监测为代表的医疗领域,以运动监测为代表的健康保健领域,以及防止儿童走失的安全领域等。

另一方面,物联网借鉴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模式和渠道,开始从行业领域向家居、安全、医疗健康、养老等民生领域渗透,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融合应用不断涌现。在家居领域,移动APP发挥数据汇聚中心和控制中心作用,华为等众多企业已推出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在安全领域,儿童防丢设备具有蓝牙防走散、安全区域报警、四重定位等功能,360儿童卫士三个月销售已达50万台。在养老领域,移动APP具备老人定位、报警、日常健康检测及大数据分析功能,帮助养老机构解决找人难、老人遇险报警难、遇到问题追溯难等问题,目前已在部分养老机构开展示范。此外,基于可穿戴设备的个人健康管理、运动统计等融合应用引发的流量占比越来越大。

七、智慧城市成为物联网集成应用的综合平台

当前,中国智慧城市由概念探索逐渐步入实质建设阶段。截至2015年底,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数量已达386个,其中省级和副省级智慧城市建设比例达到100%,地级市建设智慧城市比例达到74%。

智慧城市建设为中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和应用载体。智慧城市要求遍布各处的物联网感知终端作为神经末梢,以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从地下管网监测到路灯、井盖等市政设施的管理,从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到不停车收费,从水质、空气污染监测到建筑节能,从工业生产环境监控到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工程,为物联网集成应用提供了平台。例如,在“智慧北京”建设中,确立了十大物联网应用工程。其中,智能人群动态感知工程实现了公交、地铁、商场等人群密集地区中人的信息的实施感知;绿色北京宜居生态工程通过传感技术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实时监控,并对污染物和垃圾处理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控;社会管理、药品食品追溯、市民卡、社区管理等领域也规划了一系列物联网应用。

物联网也为实现安全高效、和谐有序、绿色低碳、舒适便捷的智慧城市目标发挥出支撑作用。一方面,物联网已广泛应用于社区、医疗、公共安全等领域,使民生服务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极大提升服务便捷性。以智慧社区建设为例,物联网助力基层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各地发展“智慧民安”养老社区、“服务零距离”社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有效提高了社区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另一方面,物联网在城市管理、管网监测、智慧交通领域的应用极大丰富了城市管理手段、增强了城市管理能力。以城市管理为例,北京等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通过规模化部署物联网设备,实现了对水、电、燃气消耗等12个方面316项城市运营日常信息的监测和数据分析,有效提升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