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0年)(附全文)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8-04-03 11:27
分享:

(二)现代物流产业集群。

发挥重庆在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作用,与内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建设联动发展。构建覆盖铁、公、水、空多种运输方式的国际物流运输体系,提高国际中转物流能力。推进物流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重点发展港口综合物流、全程物流、专业物流、绿色仓储等服务业,推进物流产业向技术先进、便捷高效、成本可控的方向发展。

1.国际中转物流。重点发展零星、批量、整合、分批、简单加工等集货及送货模式;开展进口分拨、出口拼箱、多国拼箱、延迟转运、大宗物品仓库加工和仓储、期货交割等业务;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建设内陆国际中转集拼中心。

2.多式联运物流。增强重庆自贸试验区仓储物流园区堆存、配送、中转、交易等综合物流功能,推进内河航运与航空、铁路、公路运输的物流网络建设,开展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货物信息跟踪等多式联运物流业务,打造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航空快件中心,构建临港物流产业链。

3.全程物流。围绕汽车、医药、化工、装备、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产业,培育一批全程物流企业。根据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之间货物流动的规模、流向、时间提供全程化、全方位的运输、仓储、配送、报关、信息等服务与管理,促进制造业企业实现“零库存”“准时制”“定制化”生产。推动全程物流企业金融创新,依托货物全程监管手段,开展代收代付、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物流金融服务。

4.专业物流和绿色仓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引导传统仓储、运输、国际货代、快递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装备,提升物流企业的专业化、精益化服务能力。提高仓储利用的科学化、集约化水平,实现仓储资源利用最大化,减少仓储成本。

(三)国际商贸产业集群。

依托开放平台资源,集聚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货物贸易,积极拓展服务贸易。促进进口、出口、转口、总部贸易联动,增强贸易营运控制功能和交易结算功能。

1.货物贸易。通过制度创新和贸易便利化,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贸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重庆检验检疫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重庆造”产品标准和出口商品质量智能监管系统,推动区内企业采用国际先进质量标准,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货物贸易转型升级。

2.服务贸易。通过重点商圈拓展保税展示交易业务,辐射带动周边产业链发展。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做好电子支付、电子认证、内容服务、互联网金融等配套服务。依托大数据打造面向全球的产业链,推动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及离岸服务外包(生物医药、软件信息、管理咨询、商务服务、建筑服务)等产业发展。

3.大宗商品交易。依托中欧班列(重庆),开发新的交易货物品种,打造农产品、进出口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能源及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4.总部贸易和转口贸易。引进贸易集成商设立区域总部,完善结算功能,支持建设总部贸易企业、转口贸易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培育打造一批规范化运作、市场化运营的总部贸易、转口贸易楼宇基地。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