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指数报告(全文)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8-07-13 17:23
分享:

一、总体指数和分项指标

购物中心市场整体好于预期,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势。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全国综合指数录得68.5,同比上升1.3,且高于荣枯线18.5,表明整体购物中心市场处于持续回暖和向好的通道内。其中,现状指数录得65.1,同比上升0.9,并高于荣枯线15.1,购物中心业主的市场信心持续增强。预期指数录得73.5,高出现状指数8.4,较去年同期进一步提升1.8,说明大部分业主对市场发展和项目运营持乐观、向上的预期。

从现状指数的分项指标来看,“宏观市场”指标录得76.2,显著高于去年同期值11.1。观察期内, 57%的业主表示旗下项目所在城市内的购物中心市场平均出租率有所提升,而2016年仅有46%的业主如是表示。

“租赁活跃度”指数录得81.5,同比提升2.5,并高于荣枯线31.5,说明2017年市场对购物中心的租赁需求进一步加大,实体零售品牌仍在寻址拓店。

“运营表现”在所有分项指数中录得最高分值92.7,较去年同期进一步上升2.8。2017年有93%的购物中心同时录得销售额年增幅和租金收入的增长,较2016年录得的83%(销售额增幅)和90%(租金收入)进一步提升。

“成本控制”指数分值为33.4,同比下跌3.3,并低于荣枯线16.6,表明购物中心企业在成本支出上仍有增加。

二、区域和城市能级指数解读

从区域上看,整体来说,华东表现最好,除华北、西北、西南外,其他区域同比均涨,其中东北同比上涨14.3最为突出。

具体来看,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域继续引领华东地区,华东地区购物中心保持领先地位。东北地区综合指数显著提升,主要受益于沈阳、哈尔滨一些优质项目在客流、销售额、租金收入等方面的转好,但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发展进程仍然滞缓。华北地区录得3.1的同比跌幅,主要因为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内的少量项目出现客流或出租率的下跌。但北京市场仍然保持快速发展和领先地位,各项指标均有提升。

从城市上看,一线城市最高,但有下跌,二线城市最稳定。

具体来看,北、上、广、深四城继续保持优势地位,一线城市综合指数录得70.0,分别高出二线和三线及以下城市2.2和2.1,但较去年同期小幅下降0.6,老旧物业的调改造成的出租率暂时下降是一线城市分值略有下滑的主要原因。然而,一线城市庞大的消费市场,尤其是京、沪两地万亿级的消费容量依旧是国内外零售品牌扎根的主战场。

二线城市综合指数录得67.8,同比上升2.1。指数的上涨主要受益于成都、杭州、南京、重庆、西安等强二线城市的良好表现。2017年,多条城际高铁如武九高铁、西成高铁贯成通车以及2018年开通在即的杭黄高铁、济青高铁等给核心型、枢纽型二线城市带来持续的人口增量,继而使得这些城市的零售市场在绝对量和增速上表现抢眼。

三线及以下城市全年表现基本稳定,综合指数录得68.0,同比微幅上涨0.2。国际品牌基于一二线市场相对饱和而下沉至三线城市的趋势显现。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国际快时尚品牌有49%的新店选址三线及以下城市,其中,经济发展提速、并在年内有优质购物中心入市的省会城市如昆明、贵阳、太原,和紧邻一线的卫星都市如佛山颇受品牌青睐。

三、分物业类型指数解读

整体上看,奥特莱斯是目前持续走俏的物业类型,社区型和都市型也趋向稳定,地区型是唯一一个指数下滑的物业。

奥特莱斯型综合指数录得74.1,同比上升2.9,并继续领先于都市型(67.9),地区型(66.7)和社区型(70.3)三类物业。相关统计显示,2017年全国奥特莱斯前20强总计录得408.79亿元的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9%,单个项目突破20亿元销售额的奥特莱斯数量也由2016年的6个增长至2017年的10个。百联、RDM、首创、王府井、砂之船等国内外经验成熟运营商继续领衔奥特莱斯市场。

地区型物业综合指数录得66.7,同比下滑1.7,并低于其他三个类型购物中心。该类型综合指数的下跌主要受“租赁活跃度”分项指数下降的影响。从物业体量上看,地区型购物中心物业拥有较大的出租面积需要吸纳较多数量的租户入驻。然而,在区位上,地区型购物中心的辐射力不及都市型购物中心覆盖全市甚至全国的窗口效应。加之越来越多的社区型商业涌现,分流了区域内消费者一部分的日常消费需求,使得地区型购物中心物业处于较为尴尬的夹缝地带。

同时,该报告就2018年中国购物中心发展进行了展望。

一、总体购物中心市场展望

2017年《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指数》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购物中心市场现状指数为65.1,未来6个月预期指数上升8.4至73.5,表明购物中心业主对市场发展持有较强的信心。具体来看,有超过七成的业主对项目的租金收入、销售额和盈利状况持增长的乐观预期。有46%的业主认为未来项目的运营成本会有所增加,但低于去年的58%,说明业主对成本的把控能力已有提升。

二、区域和城市能级市场展望

2017年《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指数》显示,全国七个主要区域未来6个月预期较现状均有提升,上升幅度在4.0至17.5之间。

现状指数较低的三大区域:西北、西南和东北有望在2018年较多地提升市场景气度,未来6个月预期指数录得78.3、69.9和78.4,分别高出现状指数17.5、12.9和14.4,涨幅位列七大区域的前三位。西北和西南的向好态势将继续受惠于核心城市西安、成渝的快速崛起,高品质物业如西安SKP新光天地、西安大悦城、重庆新光天地、重庆国金中心、重庆来福士广场等集中入市给观望已久的国际中高端品牌提供了优质的零售场所和面积,亦拉升了整体商业物业市场水平。全渠道零售业态也在持续进驻的过程中,2018年盒马鲜生在成都和西安分别开出西南和西北地区首店,并逐步拓展。

华北、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的市场预期亦在上升通道内,未来6个月预期指数分别录得71.7、76.7、71.6和71.6,较现状指数高出6.0、9.5、5.5和4.0。

在不同能级的城市发展趋势上,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预期指数分别较现状指数上升9.8、8.7和5.8,达75.9、73.0和71.4。一线城市的市场领先地位有望进一步放大。

二线城市的预期指数亦有明显提升,主要受惠于消费市场快速扩容的强二线城市。2017年,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8000亿元,成都、武汉突破6000亿元,南京、杭州等城市均已超过5500亿元。同比增速均超过10%,并有望在2018年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然而,大量新增供应给二线城市带来的过剩隐忧,在中短期内仍将存在并影响市场供需。有86%的业主表示,未来三年内项目所在的二线城市购物中心新增供应会持续增大从而加剧竞争。该比例超过了一线城市的77%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74%。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