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湾区竞争力对比分析:GDP逼近纽约湾区(附最新政策规划)
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7-06-01 09:11
分享:

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意味着粤港澳合作新篇章的开启,世界级大湾区即将强势崛起!

一、粤港澳湾区合作发展历程及近期规划动态

1、粤港澳合作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78年—2000年):前店后厂,产业垂直整合

70年代末,香港的制造业面临着地价攀升、工资刚性上涨、成本增高、竞争力下降的巨大压力。其时恰逢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香港的制造业得以向广东北移,将珠江三角洲作为生产基地,既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腾飞,也推动了自身的经济发展。在长期的合作中,粤港两地已经形成了互补互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经济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了"前店后厂"式的合作模式。

80年代,香港70%的大型工厂已将部分或全部生产线北迁,1991年香港工厂有4.9万家,1995年减少到3.1万家。

从产值比重看,1984年香港制造业占全部生产总值的24.3%,1989年为19.3%,1994年为9.2%,2000年减少至5.9%。

此阶段发展特征:香港主要发展服务业、广东主要发展制造业的产业地域分工模式。

第二阶段(2001年—2013年):服务业为核心经济整合

进入2000年以后,粤港澳合作着眼于突破单纯的产业合作局限,向纵深化发展。鉴于粤港澳三方优势产业互补性特征,粤港澳在此阶段的合作以服务业为主要内容,尤其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合作不断加强。

2008年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规划,要在2012年把服务业产值增加至GDP的53%,到2020年达到60%。

2009年,《大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把“湾区发展计划”列为空间总体布局协调计划的一环,并提出四项跟进工作,即跨界交通合作、跨界地区合作、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和协调机制建设。

2010年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制定《环珠三角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以落实上述跨界地区合作。

第三阶段(2014年至今)

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湾区经济”,表示要以“湾区经济”新发展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

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写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提出,表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2016年3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全球重点辐射区域。

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加快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安排了12个城市群规划的编制时间表。

2、近期规划动态汇总

中央层面

省级层面

市级层面

从经济活动发展来看,粤港澳地区的合作自改革开放初以来便形成“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关系,并逐步发展为以宏观经济战略为导向的区域整合时代。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了粤港澳在跨境金融、航运物流、服务贸易等领域更深远的合作,粤港澳地区在经济合作领域将扮演更为重要的战略角色。

从政府政策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顶层规划设计正在研制中。自17年3月份以来,无论是中央、省级,都已相继出台政策大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同时,各地政府也在积极研制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发展湾区经济。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摆上重要日程。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