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彩电行业趋势总结(全文)
来源:视观察 发布日期:2017-12-28 17:14
分享:

当然,除了资金链的变化,互联网电视的下滑也有其他原因:第一,2017年彩电市场价格普涨,市场消费基准上移,高端产品销量增长、低端减量。这对于依赖于价格战和中低端价位冲销量的互联网品牌是很不利的局面。尤其是在互联网品牌的“涨价”与夏普、飞利浦等的降价形成对比的情形下,市场走向可想而知。

第二,消费者在乐视系的风暴中对互联网产品有了新的认知。市场粉丝消费的理性增强,感性减弱。这对于大多数“粉丝数量不多”的品牌而言是不利的变化。当然,类似于小米这样有着亿级粉丝、彩电产品规模又不大的品牌而言,粉丝粘性变化对销量的影响不大。但是,互联网电视行业除了乐视和小米,其他品牌的年销量都不足百万台——粉丝规模有限,市场理性的增加,自然不利于其销量在产品涨价行情下的成长。

2017年互联网电视概念“淡化”这是行业性的趋势。但是这一趋势下也有“逆向的结构性变化”。一方面,互联网电视市场的规模下降,超过一半来自于乐视。乐视产品的急速萎缩,等于给其最近距离的跟随者“送弹药”,小米成为最大受益品牌。且在小米体系自身造血能力支撑下,小米的资金状况几乎是互联网电视行业最好的。另一家受益的品牌则是暴风。不过,暴风还需要体系外的输血支持,这与小米的体系内运转还是有经营风险上的差异的。

另一方面,乐视的死亡实际造成了行业投资人的一种“恐惧”。这等于互联网电视圈的末尾大门已经关闭。行业进入现有品牌生存死亡的竞争较量阶段。这某种意义上是降低了可能的行业竞争烈度。而且,一个再次从较低基点起步的互联网彩电行业,靠前的品牌具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所以,2017年互联网彩电的寒冬不是平均的,而是“结构化”的:乐视、小米与暴风,以及其他更小的品牌,构成了层次鲜明的档位。这种结构化的市场变革趋势2018年也会继续下去。只不过,乐视有可能从此前的“单纯失血”,实现一定“回血”。不过乐视若想满血复活,也并非容易之事——因为,乐视的空缺已经被小米等添补了很大一部分。

8.后日系时代,行业去产能过程告一段落

2017年的彩电行业的转折,另一个不得不提的主角是日系:索尼、夏普的销量增长,东芝品牌出售给海信,这些变化可以预示着一个新的日系时代的来临。

日系彩电过去十余年的历史,基本上是“不断衰落”的过程。目前,液晶彩电上三星和LG占据全球近三成份额——这些份额,在15年前更多的是日系品牌的。尤其是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日系彩电品牌逐渐退出市场主角地位,甚至一度没有品牌进入市场前五名,更是演绎了一场“去产能”大戏。

从宏观角度看,虽然全球彩电市场每年会有两千万台的波动,但是2亿台以上这个大的整数关口却基本稳定。国内彩电市场的规律亦基本如此。在大局处于稳态的背景下,有些品牌如果成长了,必然意味着另一些品牌的衰退:市场排位的变化,更多是换位、是市场需求的再分配,而非后来者创造了新需求。

在这个换位变化过程中,2017年之前,日系品牌一直“整体往下滑”。2017年索尼和夏普则成功逆袭,再次回到了成长道路上。索尼的市场变化开始于2015年,与索尼彩电事业部打包独立,自主运营后的策略变化、灵活性提升紧密相关。夏普市场的变化主要是2017年,这得益于2016年鸿海的入主,此后夏普策略和方向亦大幅调整。2017年底,海信入主东芝,这势必会带来东芝品牌策略方向的大调整。

整体上,只要敢于,或者被迫战略性的调整了市场方向,依托既有的品牌市场认知和全球渠道体系,日系彩电巨头都可以“枯木逢春”。而另一些拒绝大规模调整战略的品牌,如日立则还处于“深度下滑之中”。相对调整比较少的品牌,如松下,则也能从其转型调整中获得一定的收益(其调整主要是退出自主面板制造板块,实现了止损、上游采购的灵活化、技术方向的重定义)。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