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印发(附全文/规划图)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7-08-21 09:16
分享:

(二)构筑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

强化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机衔接,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的要求,依托全省主要客货运输场站、港口和机场,加快建设综合交通客货运枢纽。

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布局。统筹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布局的关系,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协调枢纽与通道建设,完善枢纽布局体系。全面提升合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推进芜湖、蚌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以及阜阳、安庆、黄山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充分发挥区域路网的节点作用;建设淮北、亳州、宿州、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宣城、池州、铜陵等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强化与中心枢纽城市的互补和衔接。

建设综合客运枢纽。依托快速铁路、公路重点客运场站和民用机场,建设一批与城市轨道、地面公共交通、私人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的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努力实现旅客零距离换乘。畅通站场间直接连接,实施既有客运枢纽立体化换乘改造,优化流程,缩短距离,提高旅客换乘的便捷性。

建设综合货运枢纽。依托铁路重点货站和主要港口,建设与公路等不同交通方式一体化的综合货运枢纽,提高货物换装效率,实现货物运输的无缝衔接。根据城市空间、产业布局,以运输需求为导向,优化货运枢纽与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等的空间布局。

提高枢纽服务水平。加强运输管理,优化组织方式,完善作业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合理安排客运班次车次,加强方式内部和方式之间的运力匹配、组织衔接、时刻对接。建立各种运输方式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强设施一体化和运营组织衔接,加快跨运输方式的出行信息和票务、单证等联程联网系统建设,完善枢纽及站点的综合信息服务功能。

加强枢纽综合开发。发展枢纽经济,强化区域联动开发,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和城市轨道交通场站,建设与城市空间、产业发展联动融合、综合开发的立体式、复合型城市综合体。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促进交通与商业、商务、会展、休闲等功能融合。

(三)加快智能交通发展。

实施交通“互联网+”便捷交通行动,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集成应用创新,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先进技术装备,推进互联网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深度融合,加快智能交通发展,逐步实现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互联网化。

提升交通信息化水平。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用数字化手段完善数据采集、更新和共享机制,加大信息整合力度,构建实用、高效、开放的交通大数据系统,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联合票务平台,不断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全省综合交通运输服务“移动政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行网上审批。

加强智能化技术应用。加强现代通信、信号、传感、定位、识别等智能化技术在交通调度指挥、运输组织、运营管理、安全应急领域的应用。推进高速公路ETC系统与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平台互联互通,有效整合城际交通与城内交通信息资源,实现跨区域、跨交通工具的“一卡”通行,初步形成覆盖高速公路、城市公共交通和重要交通枢纽的公众出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加快高效物流体系建设。支持物流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整合仓储、运输、配送等各类物流信息资源,建设面向社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地理信息系统、射频识别、机器人等技术设备推广应用,提升物流自动化作业和仓储运管的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广货运车联网,实现物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网点与配送车辆信息网络无缝对接。

建立交通基础设施地理信息系统。充分运用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全省公路、航道、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地理信息资源,构建全省统一的综合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平台,发挥数据处理、叠加分析、动态分段、地形分析、栅格显示及路径优化等主要功能,为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行业管理、智能交通、运输调度、交通安全分析、养护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持。

(四)提升运输服务水平。

统筹交通设施设备、组织管理与运输服务协同发展,不断提高运输装备技术水平,加快推进城乡运输一体化,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积极构建公平开放的运输服务市场,努力拓展国际运输服务。

提高运输装备技术水平。根据市场需求,加强现代交通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快运输装备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鼓励道路运输企业淘汰老旧车辆,投放舒适性好、安全性强、专业性高的新型车辆,提高中高级客车所占比例。加快推进内河水运船型标准化,更新老旧船舶,加快发展大吨位干散货船、集装箱船、江海兼用船等专用运输船舶。支持铁路运输企业使用高速铁路动车组,航空公司使用安全低碳的客货运飞机,公共交通企业应用新能源车辆,地铁运输企业购置符合当地运输特点的城市地铁车辆等。加快智能型运输工具的研发使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交通智能化技术装备水平。

统筹城乡运输一体发展。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工程,逐步实现城乡运输一体化。完善道路客运网络,加强服务衔接,基本实现重点镇有站、重点村有亭,具备条件建制村全部通班车。完善农村客运补贴机制,推动农村客运班车定线、定点、定时运营。建立健全以农村物流枢纽站场为基础,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服务。推动大型运输企业和货主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大宗物资、集装箱运输等方面开展绿色低碳联运服务和创新试点。支持有条件的运输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变,整合物流服务资源,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协调铁路运输企业在沿江主要港口与腹地物流园区之间开行小编组、快运行的铁路集装箱列车,积极发展铁水联运。加快普及公路甩挂运输,重点推进多式联运甩挂、企业联盟及无车承运甩挂等模式发展。

构建公平开放运输服务市场。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运输市场准入制度与退出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消除运输市场的区域壁垒和行业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引导运输服务价格在合理水平,防止低价超载竞争。加快信用信息在交通运输市场的推广应用,及时将交通运输企业信用信息纳入全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交通运输企业加快完善运输组织方式,整合作业环节,清理和简化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

拓展国际运输服务。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合新欧国际货运集装箱班列、合肥至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班列服务常态化。加快合肥、蚌埠无水港建设,增开合肥、蚌埠至上海港等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依托长江、芜申运河等航道,以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港口为支撑,加快综合保税区申报和建设,打造江海联运枢纽。积极培育国际航空运输市场,增开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至港澳台地区及欧美地区的航线航班。

(五)增强交通绿色安全能力。

进一步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增强交通运输绿色安全发展能力。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和场站的空间资源,科学规划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的线位走向和技术标准,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在枢纽节点的有效整合。高效利用长江、淮河岸线资源,严格保护生态岸线,节约集约使用港口岸线。大力推广节地技术,提高公路、铁路、机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综合开发。推广使用交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资源再利用水平。

减少污染物排放。发展先进适用的减排技术,加强运输设施环保材料和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加大清洁能源推广力度,重点加强在城市公交、出租车、城市配送等领域规模化应用,逐步提高新能源和清洁燃料车比例,新增及更新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比重达到65%。鼓励新能源运输工具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集成应用创新,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网点建设与改造。采取综合措施,减少铁路、公路沿线噪声、震动等影响。大力推广采用环保新技术,促进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提高铁路电气化水平,实施营运车船燃料排放消耗限值标准。“十三五”期间,全省交通运输碳排放下降20%。

积极开展环境恢复和污染治理。加强污染治理,坚持污染排放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并重。实施老旧路网、港口码头、枢纽场站设施绿色化更新改造和生态修复,防止水土流失,做好地形、地貌、景观、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鼓励运输企业清洁生产工艺,加强交通运输领域工业“三废”和生活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烟气脱硫除尘、机动车尾气净化工作。强化对营运车船定期监督、检查和维修,全面实施船舶污染治理。

强化交通安全能力。提高交通设施安全性能,继续实施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内河安全监管设施。建立健全路地协调推进机制,加快实施境内铁路平交道口改立交工程,消除铁路运输安全隐患。积极推进交通行业应急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构建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的应急联动体系。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深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有序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机制。加强交通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规范救援管理程序,完善应急联动机制。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