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甘肃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8-09-19 13:59
分享:

附:《甘肃省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全文

甘肃省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和视察甘肃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旅游扶贫主战场和生力军作用,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纵深发展。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和《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以增加农民就业、提高收入为目标,立足深度贫困地区资源优势,扶持建设一批具有文化、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推动深度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带动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二、攻坚导向

1、统筹规划,精准发力。在编制规划、制定政策、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集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切实改善乡村旅游发展基础条件,提升乡村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2、突出重点,分批实施。紧紧围绕我省扶贫攻坚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在深度贫困村中选择具有良好旅游资源的贫困村作为旅游扶贫重点村,因地制宜,精准施力,分批推进,确保旅游扶贫取得实效。

3、精准帮扶,群众受益。坚持精准到村、精准到户和群众参与、群众受益的原则,乡村旅游扶贫资金到村到户,旅游投资项目吸纳贫困户参与,确保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受益。

4、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加强引导支持,引入市场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创业就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项目开发。

三、攻坚目标

按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部署,把发展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充分结合,全省扶持500个村发展乡村旅游,创建206个旅游示范村,新建10000户标准农家乐,经过3年努力,通过发展旅游带动脱贫的人数占总脱贫人数20%以上。其中以纳入国家深度贫困地区的“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为重点,在深度贫困地区扶持262村开展乡村旅游,建成农(牧)家乐4000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8.5万户贫困户、3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18年,在贫困地区扶持150村开展乡村旅游,建成农(牧)家乐1500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1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四、主攻重点

(一)加快旅游景区建设。充分发挥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夏河拉卜楞寺、临潭治力关、和政松鸣岩、永靖黄河三峡、定西市渭河源、庄浪云崖寺、武都万象洞等“两州一县”及18个深度贫困县重点景区建设力度,通过培育龙头景区,促进周边交通设施提升、生活环境改善,带动景区周边乡村在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交通业、商业等方面实现创业富民和就业富民。支持当地居民参与景区项目建设与经营,鼓励周边群众积极发展农(牧)家乐,通过多种方式吸纳贫困户从事景区旅游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销售、景区游览服务、实景剧目演出等工作,让景区建设成为促进周边村镇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周边村镇农户脱贫致富的核心动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二)积极创建旅游专业村。支持贫困县区深入挖掘山水生态、农耕文化、农事体验、特色种植、古村古镇的旅游价值,通过城镇延伸、廊道布点、农业观光、产业融合、创意创新等方式带动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2018年重点支持“两州一县”及18个深度贫困县100个村发展乡村旅游。加强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对乡村客栈、民族民居、旅游厕所、环卫设施等进行改造,改善游客接待、停车、环卫、通讯等基础条件,配套建设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户外运动、互动体验等服务设施,提高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能力。

(三)大力发展农(牧)家乐。紧紧依托深度贫困地区区位和资源优势,开发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产品,扶持“两州一县”及18个深度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办农家乐、牧家乐,或通过“三变”改革入股经营,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创业。

(四)加强旅游培训工作。举办不同层级的旅游扶贫骨干培训班,对扶贫重点村干部、乡村旅游经营从业人员进行轮训。组织旅游专家团队,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对深度贫困县区开展旅游扶贫重点培训,2018年力争培训3500人,实现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培训全覆盖。

五、主要措施

(一)强化项目资金支持。全省各级旅游发展资金向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倾斜,重点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投入力度。2018年至2020年省级财政每年从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1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实施以旅游专业村、乡村客栈、民族民居、旅游厕所、环卫设施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能力。争取中央预算内基建资金6.4亿元,加大省级配套资金支持力度,扶持35个深度贫困县开展旅游扶贫工作。引导生态搬迁、游牧民定居、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和传统村落及民居保护等项目资金向旅游扶贫重点村倾斜,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增强乡村旅游发展能力。指导协调深度贫困地区瞄准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充分利用东西部对口帮扶支持政策,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好、支撑能力强的旅游扶贫项目,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和对口帮扶资金加大旅游扶贫项目投资。

(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重点景区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充分发挥好景区在扶贫脱贫中的带动作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移民搬迁等工作,大力整治村容镇貌,深入开展乡村改厨、改厕、改院落、整治周边环境等“三改一整”工程,纵深推进全域旅游无垃圾行动,着力改善乡村旅游环境条件。结合实施“厕所革命”新三年计划,推进旅游厕所从城市、景区向旅游村镇拓展,2018-2020年,新、改建标准化乡村旅游厕所1000座。加快交通主干道到重点旅游景区、乡村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建设,提高乡村公路等级标准,改善重点乡村旅游景区(点)的交通条件,提升乡村旅游可进入性。着力加强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对乡村客栈、民族民居、旅游厕所、环卫设施等进行改造,实现垃圾净化、村容绿化、环境美化,切实改善当地旅游业发展基础条件。将乡村旅游与发展自驾车房车旅游充分结合起来,制定发布乡村自驾旅游线路攻略,建立完善乡村自驾车、房车经营体系,在旅游主干道沿线,选择自然生态优美、村落风格独特的乡村,建设自驾车基地或户外营地,打造中国西部最美的自驾旅游黄金线。

(三)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方针,立足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和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城郊型乡村旅游,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互动发展。紧紧依托深度贫困地区区位和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产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山水,开发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山水生态观光型乡村旅游;依托丰富的农牧业生产资源,开发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品农家乐”为主题的农业观光体验型乡村旅游;依托浓郁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乡村民俗资源,开发以民俗风情、民族文化节庆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依托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以“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唱红军歌”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旅游。依靠当地的能工巧匠、民间艺人,采取定点生产经营、公司+农户+互联网等方式,加大当地传统手工艺品的加工、生产和销售力度,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品牌。加强对当地丰富的传统风味食品、药用保健品、土特产品的深加工、贮藏、保鲜、提炼,扶持深度贫困地区建立乡村旅游扶贫“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拉长乡村旅游商品产业链。支持有一定基础条件的重点村率先发展,打造不同模式、各具特色的旅游扶贫样板村,以点带面,创新发展,促进旅游扶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开展旅游示范创建。坚持大旅游与小旅游齐抓、大景区与小景区共建,支持深度贫困地区积极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行动为契机,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引领带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加快旅游市场化运作,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按照乡村旅游星级标准和示范点创建标准,开展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在深度贫困地区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办农(牧)家乐,制定实施全省旅游专业村、农家乐建设规范和服务等级标准,建立农家乐评星定级和摘星退出机制,促进农家乐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有效发挥农家乐在乡村旅游扶贫中的主体作用。

(五)加强旅游宣传推广。把乡村旅游纳入全省整体旅游宣传计划,作为“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宣传的重要内容,在甘肃旅游网开设“甘肃乡村旅游”专网,实现与乡村旅游重点地区链接。实施乡村旅游周末工程,组合推出一批乡村旅游周末休闲度假精品线路,加大市场宣传营销力度,提升乡村旅游的影响力。积极做好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宣传营销工作,制作乡村旅游宣传片、歌曲、地图等宣传品,充分利用电台、电视、报刊、网站、微信、微博、手机APP等多种手段,加大乡村旅游产品宣传营销力度,不断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支持贫困地区策划举办乡村旅游节、美食节、采摘节、民俗文化展等乡风民俗和节会活动,吸引游客,聚集人气,拉动消费,实现“以节促销、以节促游、以节富民”。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