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首次允许美国对华出口大米,中国粮食还能实现自给自足?
来源:中国大米网 发布日期:2017-07-25 10:20
分享:

中商情报网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商务部网站近日宣布,中国将允许美国对华出口大米。美国农业部网站也公告证实了这一消息。 7月20日,在经过了十多年的谈判后,中国首次允许美国向中国出口大米。

7月13日,中美签署了史上数量次大的大豆进口合同,中国企业将从美国进口1253万吨大豆。

美国看上的,是中国大量的农产品进口量,而对于中国来说,这又让我们回到了那个尴尬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努力了这么多年来实现粮食自给自足,进口量却还是一直在扩大?

Q1:美国在缩小对华逆差的过程中,为什么先选中了粮食?

美国是农业大国、中国有着广泛的需求,而中美此前尚有较大的开拓空间。

美国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而中国是大型粮食进口国。美国农业部提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米生产国,但随着消费量增加,2013年以后成为最大进口国。中国2016年的大米进口量被认为达到约500万吨。

与此同时,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市场未对美国开放——不过,这些都在百日贸易协定的推进过程中出现了改变:美国牛肉返华,中国同意扩大进口美国乳制品,大米,现在也得以进入中国。

Q2:中国自身的粮食供给状况如何?

在过去总产量不足的背景下,中国希望提高国内主粮的产量,实现主食的自给自足。这是中国的政策目标。

而粮食产量也的确实现了逐年增长。2015年,中国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十二连增”。

但出现了一个尴尬的状况:粮食的自给率在下降。从统计局对“十三五”期间的粮食产量和消费量的预测来看:

数据来源:统计局

数据来源:统计局

中国玉米、小麦和大米的进口量都在翻倍增长。而大豆需求更是在过去的十数年间激增,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贸易国和消费国。

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谈及农业供给侧改革时指出的,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Q3:中国进口的粮食作物,都用来弥补哪里的缺口了?

口粮?未必。

统计局的预测还提到,“十三五”期间,口粮消费保持基本稳定,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持续增加。饲料粮将会继续成为我国粮食需求增长的主体,工业用粮的需求仍将迅速扩张。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批准进口的转基因作物中,几乎尽数用于加工原料,不用于商业化种植,其中包括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等。

去年进口量创下新高的大豆便是畜禽饲料的代表之一,大豆饲料能让猪、鸡迅速增肥。在中国饲料用粮的增长推动之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贸易国和消费国。

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豆粕期权也成为了目前,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农产品期货合约。

Q4:那么,中国的粮业困境到底是什么?

政府粮仓爆满,进口依旧增长。这是目前中国面临的粮食困境。

粮食供给依旧承压,消费升级导致本土商品不能满足需求,以及国内粮价相对高企导致本土农作物竞争力下降,是最关键的三个原因。

Q5:为什么产量连年增长,却说粮食供给依旧承压?

影响粮食供给的,有三方面:农村人口,耕地面积,技术进步。

首先来看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推进毫无疑问削减了农村人口,统计局数据显示,1996修订城镇化数据以来,乡村人口数目和占比均持续下滑。

数据来源:统计局

然而,另一项关于乡村从业人员的统计数据则在逐年增长。但该项数据自2012年后没有继续更新。

数据来源:统计局

数据来源:统计局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