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十四五”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2-03-04 10:12

中商情报网讯:为加快我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在“产业兴省、工业强省”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强工业行动的深入实施,依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部署,编制《甘肃省“十四五”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工业互联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作为全新的工业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工业互联网通过实现工业经济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颠覆传统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打造新型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为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供关键实现途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连续4年对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系统布局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近年来,我国工业互联网进入快速发展期,产业规模与参与主体快速壮大,有力加快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动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时期,我省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快了与制造业融合步伐,工业互联网已成为推动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时期是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工业互联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省工业互联网“十四五”规划既是从持久战角度着眼制定的一个工业互联网中长期规划,又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一带一路”信息制高点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规划立足“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目标历史交汇点,对全面实现“产业兴省、工业强省”意义重大。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省工业互联网政策保障体系逐步完备,工业基础不断夯实,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重点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凸显,产业生态格局基本形成,为工业互联网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政策体系逐渐完备。先后出台了《甘肃省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信息制高点实施方案》及推进传统产业“三化”改造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推动了工业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工业发展重点突出。2020年全省石化、电力、食品、有色4个行业占据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5.9%,产业发展重点突出,基础良好,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省比重达到71.23%,国有企业引领作用明显。

网络基础设施良好。2020年全省百兆以上宽带用户占比达到92.5%,排名全国第八;千兆用户占比2.2%,排名全国第六。建成5G基站8500余个,基本实现地级市城区、重点工业园区、重点工业企业5G网络覆盖。白银、兰州、平凉等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建成,酒泉等地正在积极推进新能源大数据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建成1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6个数据中心投入运营,标准机柜10.95万架,兰州新区(大数据)入选第九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重点企业优势凸显。酒钢集团、金川集团、白银集团等重点企业共计建成30个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重点企业生产设备联网率达40%以上。“酒钢私有云平台”获全省冶金有色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兰石云平台”获工业和信息化部2019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称号,金川集团工业企业网络安全综合防护平台获国家2019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支持。甘肃西沟矿业有限公司基于5G网络的露天穿孔采掘运输设备远程智能系统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第三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智慧园区专题赛一等奖。

产业生态雏形初现。省级层面与华为、京东、腾讯、中兴、东软、中科曙光等龙头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组织省内外工业互联网领域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成立甘肃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召开5G建设及应用推进会等一系列大会。与中国信通院、赛迪等科研院所合作进一步加强。

(二)存在问题。

在工业互联网高速发展环境下,我省工业互联网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工业互联网对产业集群的促进效应未充分显现,发展抓手依旧薄弱,企业整体数字化水平及部分市场主体认知水平还亟需提升。

产业集群效应未充分显现。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作关系不强,要素共享、信息互通等仍存在瓶颈,专业化分工未成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集群内龙头企业示范效应未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企业内和企业间信息传递与共享不畅、全流程数据关联感知方法及数据驱动的企业智能决策集成度低、网络协同第三方服务平台支持度不够,人才、信息、资金等服务支撑体系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能力弱,制约产业集群发展。

工业互联网发展抓手单一。工业互联网平台可复制可推广应用场景少,平台工业APP数量偏少,平台活跃用户数量不足,活跃度较低。工业互联网网络、软件、工控等重点环节缺乏国内领先的龙头企业,软件服务、嵌入式软件业务比重低。工业大数据中心机柜有效利用率不高。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

企业整体数字化基础薄弱。2020年全省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数量78家,排名全国25位。生产设备数字化率为42.8%,排名2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43.2%,排名24。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47.8%,排名25。生产设备联网率36.7%,排名20。企业数字化基础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工业互联网认知深度不够。部分企业对工业互联网与未来产业发展的关系认识不深,在面临工业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时存在迟缓等问题。工业互联网教育及宣传推广活动力度不够,缺乏直接性的投资引导,工业互联网多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足,社会整体认知水平亟待提升。

(三)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新发展阶段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的关键五年,是工业互联网进入快速发展期实现整体发展阶段性跃升的重要五年。

新一轮科技革命提供新契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技术交叉融合,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产生。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突破和应用,成为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黏合剂”,催生出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产业革命加快发展,大幅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能级和发展空间。工业企业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不断从产品制造向服务端延伸、整合,价值链“微笑曲线”底部环节将不断拉平、附加值逐步提升,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将获重构。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提高产业集聚企业发展能力,将有效促进以产业集聚区域资源循环、产业链企业群共生耦合为基础的网络协同制造模式发展,激发企业生产资源泛在连接、弹性供给、高效配置,提升重点产业集聚区域企业智能生产管控、供应链管理和智能决策能力,助推重点产业的创新和跨越发展。

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新动能。“十三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统筹部署下,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步入快车道,日益成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化推进,高质量外网覆盖300多个地市,5G等新型网络技术在企业内网中加速渗透,以国家顶级节点为核心的标识解析体系日益壮大,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初步建成,国家—省—企业三级联动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技术不断突破,与实体经济融合应用持续深化,工业互联网已成为引领产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新机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强化了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基础设施定位。政策红利将进一步汇聚“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拓展面向工业互联网融合技术、典型应用场景、行业解决方案等领域的投资机会,吸引社会资本大量涌入,有效带动行业整体加速发展。激发工业互联网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落地。引领科技界加大对工业互联网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快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等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突破。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着力点,以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集成创新、垂直行业应用为重点,以信息安全为前提,以要素保障为支撑,着力推进工业互联网纵深发展,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系统推进。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转型方向,加强总体设计,统筹整合优势资源,系统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

需求牵引,政府引导。以需求为导向,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加强政府在政策引领、规划布局、要素保障、机制创新等方面的作用,营造良好工业互联网发展环境。

创新驱动,夯实基础。明确重点领域发展方向,以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强化技术、产品、服务创新,推动工业互联网网络、标识、平台、应用与安全等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同步提升。

开放发展,特色突出。坚持共享共赢,扩大对外开放,强化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应用等方面交流合作,打造特色化工业互联网发展新模式。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各领域融合应用持续拓展深化,产业生态不断壮大,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基本建成西北地区产业转型的新高地。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推进高质量外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大规模部署。推动100家骨干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内网改造升级。打造高质量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引领5G技术在垂直行业的融合创新。不断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成2—3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标识注册量超过5亿。打造多层次平台体系,培育1—2个具有标杆性的跨行业跨领域平台。

——融合创新应用进一步拓展深化。面向有色冶金、石油化工、能源电力、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建材工业等重点行业开展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形成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个性化定制、数字化管理等典型应用模式,打造50个以上应用标杆。推动1万家以上企业上云上平台,培育超过1万个工业APP。

——产业生态体系不断壮大完善。加强关键技术突破与标准研制,加快核心产品产业化进程。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解决方案及产品供应商,增强关键产品、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孵化3—5个省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园区,着力提升基于互联互通的先进制造能力、基于数据驱动的创新发展能力和基于组织协同的资源配置能力。

——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显著提升。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有效实施,全面压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聚焦重点领域打造5家“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和10个优秀解决方案。初步建成本地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培育形成1—3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地信息安全企业,显著提升安全感知和综合保障能力。

到2035年,系统完备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在重点领域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垂直行业应用及各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安全保障体系完备,工业互联网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工业互联网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价值凸显,并持续优化甘肃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1.升级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

推动工业互联网外网建设。围绕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需求,共建共享加快5G独立组网规模化部署,实现全省重点产业园区、工业企业高质量外网的连续覆盖。推进基础电信运营商加快IPv6大规模部署。全面推广千兆光纤网络,推动电信运营商降低资费水平,重点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水平。到2025年,实现全省乡镇以上区域及部分行政村5G网络覆盖,5G网络人口覆盖率达50%以上。

推动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建设。构建高质量园区网络,提升园区的信息传输能力和信息感知能力。建设“5G+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到2025年,打造3—5个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标杆。

推动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支持工业企业以5G网络、窄带物联网(NB—IoT)、时间敏感型网络(TSN)、软件定义网络(SDN)、工业无线网络(WiFi6)等技术改造升级工业企业内网。加快企业内网IP(互联网协议)化、扁平化、柔性化。引导支持重点行业工业企业开展企业内网IPv6网络化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网关、工业模组等关键设备的应用。到2025年,推动100家骨干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内网改造升级,建设5个“5G+工业互联网”内网改造标杆。

2.提升工业互联网标识服务。

推进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建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加快标识解析递归节点建设,推进我省制造业企业节点升级改造并接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探索标识解析与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创新,促进区块链与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到2025年,完成2—3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3个标识解析递归节点建设。

推动标识解析规模化应用。面向石化、冶金、有色等重点行业,拓展标识应用范围。深化工业互联网标识在设计、生产、物流、服务等环节的应用。加快推动基于5G、窄带物联网(NB—IoT)等技术的主动标识载体规模化应用。推动工业设备上标识、用标识。建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创新中心,引导企业开展标识数据创新应用,提升数据综合服务能力。到2025年,标识注册总量超过5亿,日均解析达百万次级。

3.壮大工业互联网数据产业。

建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基础设施。根据全省区位资源,统筹推进多层级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支持可靠可信的工业云服务发展,构建低成本、高弹性的工业大数据存储和处理基础设施,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满足工业领域不断增长的数据存储和计算需求。积极对接国家重点大数据项目,争取灾备数据等各类数据中心落户我省,推动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中心建设。在有色、冶炼、能源等行业加快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引领数据中心走高效、低碳、集约、循环的绿色发展道路,积极创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

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应用。鼓励企业加快部署传感器、射频识别、网关等数字化工具和设备,提升设备、产品标识、生产环境等工业现场数据采集应用能力。鼓励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应用向设计、工艺、生产、物流、服务等环节延伸,结合工业大数据发展实际,发挥重点工程和最佳实践的试点示范作用,激励创新应用的落地实施。聚焦钢铁、有色等领域工业算力发展,建设西部超算中心、兰州新区高性能(超算)中心。面向政府提供工业经济和产业运行监测指挥、应急事件预警协调等服务,面向行业提供数据管理能力提升、工业资源共享、解决方案推广等服务,为企业提供设备与业务系统上云、产融合作、供需对接等服务。推进丝绸之路信息港多元业务云、政务云、鲲鹏云、华为云和金山云等平台不断提高利用率。

完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公共服务体系。围绕“东数西算”需求,建设兰州到庆阳直联网络,引入和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大数据资源提供商、软硬件产品服务商和应用提供商,建立面向全国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服务产业体系。建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数据中心建设制度及指南,推进数据中心资源整合共享。建设西部工业互联网数据资产交易市场,激发数据资源商业价值。鼓励各数据中心、工业企业、科研机构联合成立工业互联网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积极参与权威行业组织的等级评估,扩大影响力。支持金昌、酒泉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到2025年,培育2—3家大数据产业领军企业。

4.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建设多层级系统化平台体系。积极引进外部优势平台落地,培育本土平台做大做强。支持省内工业龙头企业与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企业加强合作,培育1—2个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重点行业,建设3—5个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贯通。培育2—3个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支持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研发、生产、销售等全流程。持续优化平凉、白银、兰州、酒泉工业互联网平台各项功能,提升平台活跃度。以平台为核心,聚合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要素,全面提升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水平,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与现有平台在硬件、环境、数据的开放共享。

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针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关键设备开展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动设备上云上平台,实现设备数字化管理,提升设备运行效率及可靠性,优化设备能耗。降低企业上云上平台门槛和成本,推进1万家企业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核心业务上云上平台,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二)强化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

1.加强工业互联网标准研制。

支持省内工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科研院所不断深化与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中国信息通信协会等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工业互联网基础共性、工厂内外网、边缘计算、标识解析、工业大数据、工业APP、安全能力评估等关键技术、产品、管理标准的研制、测试。依托我省石油化工、建材、有色冶金、电力等支柱产业,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垂直行业应用标准研制。

2.突破新型关键技术与产品。

鼓励我省工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围绕工业控制、工业软件、工业网络、工业信息安全、边缘智能、工业大数据分析、工业机理建模、工业应用开发、开源平台等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技术供给及产业化应用开展攻关。支持开展边缘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应用的研究。鼓励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企业联合推进工业5G芯片/模组/网关、智能传感器、边缘操作系统等基础软硬件研发,支持领先企业加快网络、标识、平台与安全的关键产品研发。引进和支持优秀团队、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组建专业化、开放化的工业互联网领域新型研发机构。

3.培育新型工业互联网APP。

创建甘肃省工业技术软件化创新中心,依托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软件产业园,支持软件企业和科研院所研发工业APP开发工具,构建工业APP集成开发环境,推动工业APP协同开发、持续集成和自动部署。推动共性经验知识沉淀提炼,发展普适性强、复用率高的基础性共性工业APP,以及基于知识图谱和智能算法的可适性工业APP。鼓励我省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等行业龙头企业、大中型企业将工业知识和经验沉淀、开放和复用,开发一批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维护和经营管理等制造业关键业务环节的行业通用APP。加强与软件企业、平台企业的合作,面向特定领域和个性化需求,开发一批专用工业APP。开展工业APP创新大赛,推进在垂直行业的应用。到2025年,培育超过1万个工业APP。

(三)深化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1.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

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由点及面普及推广,相互促进、相互迭代,构建新工业服务体系,助力工业互联网更大范围、更高效率、更加精准地优化生产和服务资源配置。深化人工智能在设计仿真、数字化排产、生产工艺优化、质量监控、预测性维护等环节应用。加快区块链应用探索,促进智能合约、共享账本在工业互联网数据、标识解析、设备安全、产融协同等领域融合发展,构建互信全新生态。推动边缘计算、云边协同发展,解决工业现场大量异构设备和网络带来的复杂性问题,满足工业场景高可靠、低时延、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关键需求。推动数字孪生技术在预见设计质量和制造过程、推进设计和制造高效协同、生产策略模拟仿真和评估领域的应用,打造数字孪生工厂。

2.推进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

依托工业互联网深度感知、智能分析、高效处理、集成互通等能力,开展行业应用探索,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围绕装备制造、建材工业、石化、有色冶金等重点行业,打造5个以上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标杆。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应用模式,形成工业互联网行业创新应用指南和最佳案例集,组织全省应用推广会,举办工业互联网创新大赛。在装备制造、建材工业等离散型行业,重点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实现生产数据实时、系统、全面采集和工艺流程优化,针对产品实践远程运维、在线质量诊断、预测性维护等服务化延伸模式,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石化、冶金、有色、电力等流程型行业,重点推进生产过程的全面感知、深度互联,并运用工业大数据优化工业机理模型,降低设备能耗,提高设备及资源利用率,推动全流程智能化,实现优化经营、降本增效等目标。在特色食品、服装纺织、民族工艺品、砖雕等行业,通过应用大数据和平台技术,利用交互协同、在线设计、场景体验等手段进行产品创新,推动个性化定制新模式发展。

3.加快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引领支撑作用,鼓励其先行先试,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将自身设计、研发、制造、采购等业务流程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通过共享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和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中小企业上平台用平台,提升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平台资源方的链接能力,实现高效协同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大型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为大型企业注入活力的融合创新发展局面。

4.推动“5G+工业互联网”应用。

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工业企业、设备制造商、工业互联网技术服务商组建“5G+工业互联网”应用方阵,建设技术测试床。围绕冶金、电子信息、电力等行业开展工业设计、生产制造、生产质检、配料运输、安全管理、运维服务等场景的应用开发,加速场景落地由外围环节向核心生产环节渗透,打造20个具有典型代表、可复制性的应用场景。加快低成本5G工业模组、融合终端的供给,降低工业企业改造成本。探索标准化、可定制、可管理等不同5G商业模式应用。推动5G与时间敏感型网络(TSN)、边缘计算等网络技术融合部署。鼓励产业园区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打造基于5G的全连接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5.深化安全生产融合应用。

聚焦建材、危险化学品、矿山、钢铁、有色等重点行业领域,支持企业开展设备改造及技术升级,推动人员、装备、物资等安全生产要素的网络化连接,推广操作控制智能化、风险预警精准化、危险作业无人化、运维辅助远程化等应用,强化企业安全感知、适时监测、超前预警、联动处置及系统评估能力。支持化工、原材料等园区建设全要素网络化连接、敏捷响应及自动调配能力,实现多部门协同联动,开展安全生产风险仿真、应急演练和隐患排查,建立以事前预防为主的园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增强现有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生产模块功能,基于泛在连接和海量数据,建立风险特征库、失效数据库及安全生产风险模型。针对高危场景,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管理经验知识的软件化沉淀,培育和推广预测性维护、智能巡检、故障自愈等安全生产类工业APP和解决方案。

(四)优化工业互联网生态布局。

1.构建一核三片区产业格局。

立足我省经济、资源基础和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以打造西北地区产业转型新高地为目标,整合优势资源,建设1—2个省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形成“一核引领、三片区联动发展”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空间格局。

“一核引领”。

“一核”即产业发展创新驱动核,以兰州新区为载体,依托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兰州新区国家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平台,集聚全省创新要素,着力提升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水平。重点围绕新材料、能源电力、新能源装备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鼓励企业探索发展工业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以国家超算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依托兰州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全省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三片区联动发展”。

河西片区——立足嘉峪关、张掖、金昌等地优势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资源,重点围绕有色金属冶炼、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紫金云数据中心产业园区、张掖大数据产业园区等平台,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加快智能矿山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依托酒泉作为省域副中心区域区位优势,充分利用酒泉新能源资源,推进能源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在酒泉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打造全国新能源大数据中心,加快通用设备制造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建设。围绕新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优势,加快推进酒泉、武威区域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实施新能源产业等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陇中片区——立足定西中药材、马铃薯等优势资源,围绕制药、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依托龙头企业,加快新型传感器、工业软件、信息安全技术等在生产中的集成应用,提升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依托白银作为兰白都市圈副核心的区位优势,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能源化工等领域,推进重点企业数字车间示范项目,加强与兰州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资源对接,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围绕临夏民族用品、食品加工、砖雕等优势制造领域,鼓励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管理等关键环节加大工业互联网应用,促进产业升级和提质增效。

陇东南片区——围绕平凉与庆阳煤电化冶、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升级,依托平凉光电产业园、庆阳数据信息产业园等抓手,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立足天水地区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陇南地区有色冶金、白酒酿造、中药材、油橄榄加工等优势产业,依托园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双创平台等载体加速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5G全连接工厂建设,推动IT(信息技术)与OT(生产控制技术)网络深度融合。围绕甘南农畜产品加工、水泥建材、水电资源开发等领域,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推进牦牛等特色产业工业互联网应用,打通原材料、加工、物流、仓储、电商全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增强工业互联网供给能力。

鼓励省内重点制造型企业通过合资等形式成立工业互联网类技术公司,在服务本企业的基础上走出去,为行业内中小企业提供单项技术和成套解决方案,打造专业生产性服务企业。围绕石化、有色、能源等行业,形成一批面向设备互联、标识解析、边缘计算等方向的平台化、组件化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通过将已有设备信息、生产信息知识化和生产流程数字化,构建面向有色冶金、电力、建材等特定行业的知识图谱,并提供跨地域、跨部门和跨业务之间的知识共享体系。

3.完善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

建立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引入具有工业互联网应用评估和解决方案测试能力的企业,鼓励资源池机构为企业提供网络改造、两化融合贯标等专业服务。建设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提供技术研发、应用展示、行业培训、产业孵化、工业企业碳交易等公共服务。完善面向工业互联网的数据共享、产业协同等公共服务,促进工业互联网应用和平台间的互联互通。遴选国内先进工业互联网技术服务商、科研院所组成专业机构,为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发展“诊断”服务,形成个性化解决方案。引导企业积极申报试点示范项目,梳理典型新模式,树立行业标杆。做大做强甘肃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广泛汇聚政产学研用各类主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升产业协作水平,推动产业链整体跃升。

4.打造智能制造发展新生态。

建设智能制造领域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行业发展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支撑。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面向细分行业,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核心装备、关键工业软件,以及先进适用、稳定可靠、高性价比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加大对智能制造发展短板研究,引导政产学研用各界资源向智能制造聚集。积极推动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培育一批示范典型并复制推广。

(五)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

1.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全面落实企业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建立涵盖设备安全、控制安全、网络安全、平台安全、数据安全的工业互联网多层次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建立高效实用的分类分级安全管理机制,建立省级联网工业企业清单和数据保护目录。开展宣标贯标和达标示范工作,强化监督检查,完善安全监测、事件通报、整改落实的闭环管理机制。

2.强化安全防护能力。

构建“政府、平台、企业、用户”四位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打造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标识解析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控制系统、工业大数据等领域安全防护能力。支持攻击防护、漏洞挖掘、入侵发现、态势感知、安全审计、安全可信工业用芯片等工业信息安全技术、产品研发与应用推广。加快密码应用核心技术突破和标准研制,推动需求侧、供给侧有效对接和协同创新,推动密码技术深入应用。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安全试点示范项目的复制和推广,提升整体防护能力。培育形成1—3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地信息安全企业,显著提升安全感知和综合保障能力。

3.提高主动防御水平。

搭建面向有色冶金、石油化工、能源电力等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攻防演练环境,建设应急资源库,测试、验证各环节存在的网络安全风险以及相应的安全防护解决方案,提升识别安全隐患、抵御安全威胁、化解安全风险的应急响应能力。实施“安全上云工程”。支持成立本地工业互联网安全专业测评机构,定期对重点平台、工业企业、工业APP开展检查检测。

四、保障措施

(一)统筹组织实施。

成立由工信、发改、财政、科技、教育、国资等部门组成的省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全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细,促进工业互联网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等工作协同推进。设立工业互联网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对工业互联网重大决策、政策实施提供咨询评估。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健全“动态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体系,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严格把握中期评估节点,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各市州和有关部门根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细化方案,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强资金扶持。

依托现有专项资金、政府投资基金,加大对工业互联网的资金投入。建立工业互联网重点项目资源池,并将能源技术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作为项目重要的参考指标,以项目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强化与国家重大项目衔接,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试点示范,开展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工程。加大省内相关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相关资金对工业互联网支持力度。强化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加大对工业互联网产品、平台、应用示范、两化融合贯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上云上平台、标识解析等的支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创新金融服务。

加速互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产业孵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资本市场开展融资,引导各类投资基金向工业互联网领域倾斜。探索建设工业大数据驱动的新型金融服务试点,鼓励金融机构为工业互联网产业提供服务,引导金融资本流向实体经济。重点围绕省内核心企业,打造工业互联网金融体系,降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资难度,促进其业务发展。

(四)强化人才供给。

加大产教融合,支持省内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展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引进培育多层次复合型工业互联网人才。鼓励企业、相关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打造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专家库,打造高端咨询人才队伍。开设工业互联网专题研修班,提升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协会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

(五)优化发展环境。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工业互联网发展壁垒,促进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营造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良好环境。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保障体系,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既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又确保公共利益和激励创新兼得,加强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

(六)加强宣传推广。

壮大甘肃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举办工业互联网大会,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交流,宣传推广工业互联网典型案例。高质量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工业APP等集成创新赛事活动,组织工业互联网线上精品课程培训。利用“一会一节”、兰洽会等展会和大型活动,开展政策解读与宣贯,加强社会宣传普及,凝聚社会共识,推进要素汇聚和市场拓展,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

五、环境影响评价

(一)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

1.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本规划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主要目标。规划发展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产业生态布局等内容体现了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要求,全面助力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2.项目建设和运营环境影响分析。

5G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工业互联网内外网改造项目施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施工噪声、施工扬尘及建筑垃圾等,营运期主要为电磁辐射和噪声影响。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园区建设项目施工期污染源主要包括施工噪音、建筑垃圾、粉尘、员工生活污水、施工废水,营运期“三废”产生量较小。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智慧矿山等项目施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施工机械噪声、室内装修颗粒物、施工废水、建筑固废等,项目营运期间事故状态下可能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露,造成人身安全与环境损害,能源消费排放主要来源于施工车辆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尾气。

(二)规划实施的环境保护措施。

1.科学规划项目布局。

针对5G网络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制定合理的项目布局方案和建设模式,项目选址应选在易于安装接收设备、视野开阔、温差大、空气质量好的地区,周围尽量无强电磁场或发射源;尽量避开铁路、公路等易产生震动、地质构造不稳定区域和环境敏感地区,保证提供安全可靠的交流电源、通信系统,便于接入公共通信网络;交通应便利,便于观测和维护;严格控制项目营运期间室内外温度,适时安装散热设备,有效保护项目周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2.加强环境评估保障。

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环境功能区划各项要求,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目标,以提质增效、节能减排为原则,减少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推进建材工业、石化、有色冶金、钢铁等传统产业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加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重点项目施工期间环境保护,应选用低噪声设备,加强设备维护;施工场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堆放、统一处理;施工结束后做好地形、地貌和土地复垦工作;制定安全防范措施,提高工作人员安全意识,配备先进监控和应急设备。做好项目营运期的环境保障,对可能存在的安全事故隐患,提前编制和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厂区绿化建设,进出车辆按指定道路行驶,减少占用公共绿地。通过规划实施,到2025年实现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充分协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报告库会员(¥)199/年起售

海量行业报告和相关实用干货寂集锦
开通报告库会员
乐享更多下载,购买超值优惠

查看更多报告

扫一扫获取
最新情报资讯

扫一扫免费
阅读最新报告

特色服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