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全文) 发布时间:2021-03-17 13:41

中商情报网讯:3月16日,罗湖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罗湖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要求到2025年,打造布局合理、要素齐全、功能完善的“一主两区三带”产业空间新格局,构建总部经济、金融、商贸、商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黄金珠宝、文化创意为代表的“1+4+2”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动力加快转换、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形成以高质量、韧性强、活力足为突出特征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优化完善主导产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增强其对国内国际市场的适配性,促使其更好地融入“双循环”大发展格局之中,为打造“湾区枢纽、万象罗湖”提供坚实产业基础。

罗湖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十三五”期间,罗湖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第七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同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空间城市更新,着力稳增长、优结构、提质量,不断夯实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起步期,也是罗湖建设金融商贸中心、国际化消费体验中心、深港文化和生活交流重要地区的关键五年。虽然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冲击和国内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挑战,但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的新形势下,罗湖产业发展也面临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港合作、可持续发展等难得的发展机遇。罗湖区应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通过数字赋能、聚变创新,促进数字经济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金融、商务服务、商贸消费等主导产业发展能级,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奏响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最强音。

本规划依据《深圳市罗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指导“十四五”期间罗湖区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和实施产业发展政策和计划的基本依据。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1.经济规模和产业层级同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罗湖区本地生产总值(GDP)从2015年的1708.4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390.26亿元,年均增长7.7%。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92.7%,其中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从71.4%提高到72.5%。金融业增加值从597.87亿元增长到809.15亿元,年均增长6.2%;商贸业增加值从385.67亿元增长到451.78亿元,年均增长5.1%;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从89.95亿元增长到184.83亿元,年均增长17.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从2018年的126.0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48.89亿元,增长6.6%。黄金珠宝产业增加值从63.17亿元增长到92.75亿元,年均增长9.3%。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86.83亿元增长172.72亿元,年均增长12.2%。商务服务、文化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行业持续高速增长,成为罗湖发展新引擎,推动罗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能级不断提升。

2.质量效益与生态效益和谐共赢

“十三五”期间,罗湖区经济发展集约度日益提高,2015至2019年人均生产总值由17.71万元/人增至22.80万元/人,年均增长5.5%;地均生产总值由21.7亿元/平方公里增至30.4亿元/平方公里,年均增速为7.7%。单位GDP建设用地、水耗、电耗分别由2.02平方米/万元、7.22立方米/万元、257.21千瓦时/万元下降至1.61平方米/万元、5.01立方米/万元、192.95千瓦时/万元,以较少的资源能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成本支撑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3.创新生态和发展环境不断完善

“十三五”期间,罗湖区陆续出台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人才认定、重大项目引进等政策措施,创新政策扶持体系不断升级完善。创新投入不断加大,2016年至2019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年均增速为32.2%。科技创新基础日趋夯实,“十三五”期间,新增创新载体42家,累计达到86家,新型研发机构数量翻番,总数达到21家,共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1049名,认定菁英人才近411名。创新成效逐步显现,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全年专利授权总量从2015年的2773件增加到2019年的9198件,年均增长约35.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8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从2015年的120家增加至2020年402家,年均增长209%。

4.产业布局与空间拓展同步优化

“十三五”期间,罗湖区把握率先开展城市更新试点的机遇,同步推动空间拓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在巩固金融、商贸、商务服务等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共纳入城市更新计划项目117个,梳理产业用地180.47公顷,已释放30.13公顷,梳理产业空间934.94万平方米,已释放60万平方米。启动笋岗-清水河、笔架山河沿线、蔡屋围-湖贝深南总部经济主廊道、深港口岸经济带等四个千亿片区改造,激活城市空间潜力。积极拓展高端产业空间载体,建成智慧城市、人工智能、互联网等10个新兴产业园区。

(二)存在问题

1.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经济增长后劲相对薄弱

罗湖金融业主导产业作用削弱。“十三五”期间,福田、南山等兄弟城区金融业发展迅猛,对金融资源虹吸效应明显,不仅造成罗湖区存量金融机构大量流失,且对增量金融机构招商引资带来巨大压力。同时,金融业主要以传统银行、保险为主,证券、风险投资、金融科技等新兴业态发展相对滞后。罗湖商业中心地位弱化,商贸业区位优势、品质优势、时尚优势削弱。消费格局去中心化趋势明显,“十三五”期间罗湖区仅新增宝能第壹空间1个大型商业综合体,与兄弟城区大量新增高端购物中心形成巨大反差;商贸业线下提质及线上转型不足,缺乏龙头电商平台,传统商业电子商务渗透率较低;商贸业态相对传统,商旅文融合进程缓慢,缺乏互动式、智能化、体验式等新型消费元素。商务服务业高端化、品牌化、标准化发展仍需加强。专业服务业高端资源流失风险加大;行业规模和增长动力高度依赖于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会计、审计、咨询、法律等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行业相对缺乏。

2.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短板,战新产业亟待加速壮大

罗湖战新产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2019年辖区战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23%,占全市战新产业比重仅为1.47%,在全市排名第九。创新主体较为缺乏,截至2019年底辖区国高企业300余家,占全市比重不足2%,缺乏行业龙头企业;市级高层次人才仅有481人,仅占全市约3%,缺乏行业领军人才。科研投入亟待加强,2019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0.42%,占全市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仅为0.76%,多数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上游研发及设计高端环节相对薄弱。创新基础能力严重不足,缺乏高水平科研院所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撑,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基础设施、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存在短板。

3.土地空间承载接近极限,优质产业空间供给不足

罗湖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城区空间资源承载接近极限,剩余建设用地总面积不足31公顷,可用于产业发展的空间资源严重不足,增量企业落地困难,存量企业发展受限。居住空间占比高,产业空间占比低,特别是工业用地面积为1.4平方公里,仅占总建设用地的3.23%。缺乏连片整备土地,存量土地开发碎片化,除笋岗-清水河片区外,占地超过2万平方米的可连片二次开发用地极度匮乏,难以形成大面积产业空间。创新型产业用房供给严重不足,2016年以来“工改M0”类城市更新项目共完成38公顷,仅配建8.69万平方米创新型产业用房。辖区甲级以上写字楼、新兴商业综合体、现代产业园区等优质产业空间供应不足,制约金融业、商贸业、商务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向高端转型。

4.生产生活配套品质不高,难以吸引高端产业资源

罗湖区作为深圳市最早开发的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市政设施缺乏科学规划,且建设年代久远,难以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广深铁路等交通廊道对城区的分割作用明显,对外通道趋于饱和,内部路网密度偏低,轨道交通供给不足,内交通微循环不畅,整体交通态势紧张。社会民生短板突出,民生服务供给不足和质量不高并存,小学、医院、社康中心和养老设施等处于超载状态,在供给总量上存在较大缺口。高品位文化设施极度缺乏,罗湖特有的城区气质、历史底蕴、文化地标等尚未得到充分发掘,城区魅力不足,难以对优质企业、高端人才形成特有的文化磁场。保障性住房供需矛盾突出,“十三五”期间仅完成人才房和保障性住房供应任务的38%,难以满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安居需求。

(三)面临形势

1.百年大变局影响深远,“双循环”格局加快形成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导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产业链、供应链越来越多地受到非经济因素冲击,国际经济、科技、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国内发展阶段、发展环境正在加速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世界大变局、国内发展新战略,罗湖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中,补足创新短板、提高发展质量,着力构建更有竞争力、更有韧性的现代产业体系,助力打造罗湖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

2.国家战略全面实施,“双区建设”引领高端发展

国家赋予深圳“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粤港澳三地将发挥互补优势,由经济合作为主向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开展。深圳将积极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持续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推动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任务落地实施。罗湖区应牢牢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先行地优势,积极争取综合改革试点,推进产城融合、产融结合;充分发挥与香港地缘、人缘、商缘优势,促进境外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加速集聚,加快打造深港口岸经济带等高端产业载体和深港合作平台,牵引全区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商贸中心、国际化消费体验中心、深港文化和生活交流重要地区。

3.数字化变革持续深化,数字经济决定未来

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全面、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不断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其自身也成为新要素、新资源、新产业,进而引发生产要素、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数字经济与第三产业融合度最高,研究表明数字经济通过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和全面赋能,可为其新增创造30%-45%的营业收入,是促进传统服务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罗湖区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九成,既是数字经济赋能的重点对象,也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应用场景。罗湖区更应发挥服务业发达优势,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潮流,加快推动服务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形成数字经济与产业、资本、技术、人才融合共振、创新聚变的发展格局。

4.产业回归城市中心区,国际大都市力避产业空心化

纽约、伦敦、巴黎等国际化大都市城区早期高强度开发建设,产业大多集中在中心区,但随着中心城区的过度开发,引发地价急剧上升、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恶化等城市病现象,产业由中心区转移至郊区。近年来各大城市为了避免“产业空心化”,通过城市更新和空间再造,提供更多相对低成本、优质服务配套的产业空间,产业再次转移至中心城区,产业发展布局呈现出“中心化-郊区化-再中心化”的发展规律。罗湖区生活环境便利、综合配套完善,莲塘、布心、清水河等片区具有成本洼地优势,可以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落户,有利于打造罗湖“硅巷”标杆示范区。

5.区域间“三抢”日趋激烈,高品质产业生态方显优势

在“双区建设”重大机遇下,在产业回归都市核心区的历史规律下,面对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各城市、各区抢人才、抢企业、抢产业大戏争相上演,罗湖区必须在激烈的城市区域竞争中找准属于自己的“生态位”,通过不断优化改善营商环境,重塑老中心城区竞争新魅力、新优势。因此,罗湖区应紧紧围绕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人才资源等创新主体需求,加快完善融资体系、公共平台、政府服务、体制机制、生产生活条件等软硬设施配套,打造高品质城市产业综合生态,才能够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和赢得未来竞争优势。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东、深圳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深刻内涵,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重大历史机遇,聚焦“湾区枢纽、万象罗湖”战略定位,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具有罗湖特色、更具韧性、更为安全、更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贡献“罗湖经验”。

(二)发展原则

1.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聚焦主导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数字经济,显著增强产业体系韧性,实现产业发展的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着力培育罗湖质量竞争新优势。

2.创新引领,前瞻布局

把创新作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技术、产品、服务、管理创新,促进数字赋能、精品创造、品牌创建、品牌创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激发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活力,培育罗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3.深化改革,开放发展

紧抓“双循环”战略机遇,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坐标系中,推进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大力度的全方位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逼改革,以开放融入湾区内循环,以开放连接国际外循环,推动全球人才、技术、资本、数据、信息等创新要素在罗湖区聚变融合、裂变创新,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4.跨界融合,系统推进

坚持前瞻思考、全局谋划、战略布局、整体推进,对标国际领先产城融合示范区,落实“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互促”的要求,持续推动城市更新、功能提升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顺应跨界融合发展趋势,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推动金融实体相融合、线上线下相融合、商旅文体相融合等。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打造布局合理、要素齐全、功能完善的“一主两区三带”产业空间新格局,构建总部经济、金融、商贸、商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黄金珠宝、文化创意为代表的“1+4+2”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动力加快转换、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形成以高质量、韧性强、活力足为突出特征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优化完善主导产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增强其对国内国际市场的适配性,促使其更好地融入“双循环”大发展格局之中,为打造“湾区枢纽、万象罗湖”提供坚实产业基础。

——产业发展质量和结构层级优化。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实现本辖区总部经济集聚化、现代服务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传统产业品牌化。产业基础高级化,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5%,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0%。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产业层次日趋清晰,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创新驱动和数字赋能动力强劲。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0.8%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过800家。在5G、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成长一批研发机构、创新团队、优势企业。数字经济产业加速成长为新的增长动能,并与服务业紧密融合,推动服务业网络化、智能化、平台化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涌现,服务业发展质量效益大幅提升。

——国内国际市场适配性明显提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600亿元,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本地供给体系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额快速增长、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提升、双向投资更加活跃,生产、投资、流通、消费等环节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间取得动态平衡,在高水平开放合作中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新基建对新产业支撑更加有力。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加快建设,初步构建起符合现代产业体系要求,能够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信息、创新、融合等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智慧城市、数字社会建设取得较大突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速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表1 罗湖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

类别 指标 单位 2019年指标值 2025年目标值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390.26 340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289.19 1600
总部企业营收 亿元 -- 5900
区级累计纳税超过5000万的企业 29 35
人均生产总值 万元 22.8 29
结构优化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 % 72.6 75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9 4.86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3.9 35.3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6.23 10
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7.70 7.35
商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8.9 17.65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7.2 7.35
黄金珠宝增加值占GDP比重 % 3.88 3.53
创新引领 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 % 0.42 0.8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数量 310 800
创新载体数量 81 150
PCT专利申请量 -- 1500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16.8 40
质量效益 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 % 11.26 以市下达目标为准
万元GDP用水量累计降幅 立方米/万元 0.305 以市“十四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目标为准

三、构建“一主两区三带”的产业空间新格局

落实深圳市“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特别是“中优”“南联”战略,依托“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城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基础,构建“一主两区三带”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中心集聚、东西联动、南北贯通”产业空间格局。在“一主两区三带”集中空间资源、要素禀赋、配套设施,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复合化的优质产业空间和服务配套,形成宜商、宜居、宜业的产业集聚区,便利大中小企业各得其所、共生共荣,构建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格局和产业体系,探索高度建成中心城区产城深度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图1 “一主两区三带”产业空间布局

(一)构建“一主”总部经济主廊道

把总部经济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突出位置,以深南路为主中轴,高质量布局总部经济主廊道。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吸引一批,巩固一批,壮大一批,加快形成企业总部的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发展的高端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全力推进互联网金融产业总部基地、汇金天琅大厦、兆鑫汇金广场等城市更新项目,加快推进湖贝塔开工建设进度,充分利用京基100、华润大厦、地王大厦高端产业载体,加大优质产业空间释放力度,重点培育和引进金融、高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行业综合性跨国型、区域型超大型、高成长型总部企业以及平台型总部企业。

(二)强化“两区”功能组团新特色

国际消费服务核心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抢抓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东门步行街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高品位步行街试点的机遇,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实现消费业态全布局,线上线下全融合,消费渠道全覆盖,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在东门、蔡屋围、人民南三大商圈的基础上,加快拓展构建“一河六圈一带”全域消费格局。“一河”,在布吉河罗湖段,将对标芝加哥河,打造文化旅游休闲走廊,“六圈”,蔡屋围高端商业核心区、东门大众时尚消费区、人民南(火车站)口岸消费区、湖贝现代商业综合区、水贝-布心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区、笋岗—清水河时尚特色商贸区;“一带”,罗湖-文锦渡-莲塘口岸经济带,打造成为集旅游消费、跨境消费、医美消费于一体的消费集聚区。

文化生态休闲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抓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机遇,精心守护罗湖“一半山水一半城”生态基底,促进产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发挥城市之根历史底蕴、改革开放人文资源、现代都市产业资源,大力发展辖区“全域旅游”。以大梧桐山、深圳水库、东湖、沙湾河等资源优势,推动发展生态旅游。全力推进粤海体育休闲公园、翠湖公园、罗湖体育中心建设,打造深圳东文体活动中心。积极整合东湖公园、梧桐绿道等城市绿地自然资源,打造环东湖景观休闲旅游圈。提高全区公园品质,加快城市绿道建设,提升辖区宜业宜商、宜居宜游功能品质。

(三)塑造“三带”产业发展新引擎

大梧桐新兴产业带:产业带西起银湖山,沿北环、泥岗路、布心路向东延伸,辐射罗湖北部地区,经罗沙路至莲塘,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核心包括清水河、东晓布心、莲塘三大片区。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纳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清水河片区布局为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东晓布心片区布局为深圳市生命健康产业基地、莲塘片区布局为深圳市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清水河片区土地整备,加快红岗国际创新广场二期、三期建设,释放34万平方米连片土地资源,遴选引进科技创新总部企业,打造科技创新总部基地。深挖布心片区、草铺大修厂、莲塘片区连片改造空间,集中释放产业用地,加快清水河中粮、物资、宝能等城市更新项目建设,聚焦人工智能打造一批专业园区;加快东晓布心布吉农批市场、布心工业区、金翠园等更新项目建设,聚焦信息技术与生命健康打造一批专业园区;加快莲塘第一工业区、鹏基工业区、工业七小区等综合整治与城市更新,打造互联网、5G产业基地。

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产业带北至泥岗路、南至滨河路,从红岭路到宝安路之间,长度3.6公里,面积2.03平方公里,是连接罗湖和福田双中心的中轴线。“十四五”期间,推进实施红岭路城市更新项目,加大优质办公空间、商业物业释放力度,依托蔡屋围国际金融中心和城建梅园国际创新金融中心、招商中环、物资大厦、城脉中心、深业泰富等重点项目建设,集聚一批优质金融企业,重点发展金融科技、财富金融、风险投资、黄金金融等,打造集金融科技、新兴金融、金融总部于一体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中心。

深港口岸经济带:经济带以罗湖、文锦渡和莲塘三大口岸为核心,南面以深圳河为界,北至深南东路、罗沙路、莲塘路,西抵红岭南路,东至莲塘口岸片区,占地面积约7.1平方公里,是全市深港口岸经济带的先行启动区和核心区。“十四五”期间,重点推动辖区高端商务服务、专业服务等重点领域企业与香港机构开展合作,全力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体制机制“软联通”,促进要素高效便捷跨境流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打造集中高端消费、专业服务和现代金融于一体的国家级深港合作平台。重点打造五个区域:在罗湖口岸与人民南片区打造国际医疗商务试验区,在文锦渡口岸片区打造湾区知识经济自贸区,在莲塘口岸片区打造深港民生协同发展区,在蔡屋围南片区打造跨境创新金融实践区,在深南东片区打造区域文化生态典范区。

四、打造“1+4+2”现代产业体系

在“一主两区三带”产业发展新格局中,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着力凝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产业生态不断优化,推动罗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打造“1+4+2”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总部经济为龙头,以“金融业、商务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商贸业”为4大主导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黄金珠宝产业”为2大特色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做大做强总部经济产业

全力打造蔡屋围-湖贝深南总部经济主廊道,持续优化和完善总部企业发展环境,坚持本土培育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引导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企业做大做强。全力推动深南路两侧具备条件的地块开展城市更新、微改造及综合整治,吸引国内外总部企业落户罗湖,在金融业、高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集聚一批企业总部或区域性总部,打造深港区域性总部经济中心。到2025年,累计新引进总部企业100家,实现营收达1500亿元。

综合型超大总部企业。积极推动全球500强企业、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等在罗湖设立区域总部、湾区总部;扶持综合实力强的本地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逐步形成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规模效益明显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优势总部企业;支持区内总部企业“走出去”设立分支机构。

功能型总部企业。充分发挥罗湖金融、商贸、商务服务。黄金珠宝等产业优势,鼓励产业链上下游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在罗湖设立运营中心、结算中心、投资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功能型总部企业。

平台型总部企业。结合罗湖产业基础,重点培育、引进一批电子商务、物流服务、金融科技和研发设计平台企业,并在工业互联网、信息消费、家庭服务、健康医疗等细分领域发展一批有竞争力的平台企业。

高成长型总部企业。围绕下一代信息网络(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经济形态,以及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和培育知识型、研发型、快速成长型“小巨人”企业总部。

(二)强化发展四大主导产业

1.金融业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升金融业发展能级,高标准建设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集聚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持牌机构和总部企业,积极稳妥发展黄金金融、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跨境金融、绿色金融等新兴业态,支持“5G+数字技术+金融”融合发展,推动金融业创新发展,不断巩固金融业第一支柱产业优势地位。力争到2025年,引进持牌金融机构不低于25家,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

高起点建设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推动金融总部、风险投资、金融科技、黄金金融及其他新兴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完善金融服务配套。巩固重点金融主体优势地位,稳定金融机构传统业务基石,打造蔡屋围银行资管总部集聚区。大力引进境内外保险、证券、基金、私募等机构,推动打造湾区保险总部和金融投资总部集聚区。发展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等新兴特色金融业态。推动大数据、区块链、数字货币、移动支付等研究应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科技孵化平台和数字货币应用场景,打造形成金融总部商业区、新兴金融要素区及金融科技与创新创业区等三大功能片区。借鉴陆家嘴金融论坛、北京金融论坛举办经验,探索举办红岭新兴金融论坛,扩大辖区金融影响力。

大力发展特色金融。抢抓深圳建设中国特色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争取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的授权事项在罗湖实施。充分发挥深圳黄金珠宝产业基础深厚、金融机构体系健全等优势,鼓励黄金金融业务创新,丰富黄金金融市场主体,引导黄金产融融合发展,优化黄金金融生态环境。支持跨境金融发展,建立跨境融资租赁中心,争取落实推广一批跨境金融政策,支持辖区金融机构创新跨境金融产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支持构建绿色技术市场导向创新体系,推动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鼓励开展国际绿色金融合作,引导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产业领域,助力深圳申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加快培育发展新兴金融业态。支持发展网络征信、科技保险、数字金融等新兴金融科技业态,重点发展区块链金融技术,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新应用,推动数字人民币国际合作,前瞻布局下一代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湾区金融科技创新高地。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依托产业链核心企业,开展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票据贴现、保理、国际国内信用证等各种形式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支持金融机构与零售商合作,推广数字货币,提升互联网金融科技水平,助力消费金融发展。

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按照国家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相关工作部署,建立对接港澳的联系沟通机制,以深化与香港金融合作为重点,探索推动与境外资本、人才、技术、服务等市场要素融合,全方位提升罗湖金融业开放发展水平。加大外商独资或合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等引进力度,吸引国际资本积极参与辖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跨境金融登记、流转、结算等基础设施在罗湖落户。争取扩大人民币计价的跨境金融产品开发,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便利化。积极落实国家实施金融监管的任务部署,探索设立跨境金融监管平台、地方金融监管平台等,争取国家级风险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探索试行“沙盒监管”模式,健全符合新兴金融发展需求的监管制度,打造新兴金融创新监管试验区。

2.商贸业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顺应双循环要求和消费升级趋势,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功能定位,优化构建“一河六圈一带”全域消费空间格局,支持发展体验消费、定制消费、时尚消费、大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全力推动商贸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发展,提升高质量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优化消费场景和消费体验,将罗湖建设成为高端品牌的“重要驻地”、珠宝消费的“全球高地”、跨境消费的“前沿阵地”、服务消费的“品质胜地”、“夜间经济”的“打卡圣地”。力争到2025年,商贸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

培育壮大数字化智慧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紧跟数字化、平台化、线上化、智慧化发展的新趋势,完善“互联网+云空间+新商贸+新物流+新消费”的消费促进体系。积极推动商贸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发展“云逛街”“网红直播”“网上餐厅”“网上超市”等新型消费形态,推动发展智能超市、智能商店、智能餐厅等新零售业态。鼓励辖区购物中心、大型百货等升级业态布局,向文化、艺术、教育、体验和零售多业态聚合的新型复合消费转变,鼓励建设“智慧街区”、“智慧商圈”,支持无人超市等进入公园、绿道等。推动壮大智能化消费。围绕医疗、教育、政务、时尚等重点领域,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推动5G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等产品应用,支持设立智能化、体验式销售门店,打造高端智能品牌“重要驻地”。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在人民南、东门、笋岗、水贝等重点商圈持续打造夜间经济示范街,完善交通、夜间标识体系、公共Wifi及5G通讯等配套设施。策划组织主题鲜明的“夜罗湖”文化休闲活动,开发“网红美食街”“深夜食堂”等夜间旅游网红“打卡”地。

全力畅通和拓展国际国内消费市场。充分利用香港国际化市场资源,推动与香港消费市场互联互通,打造深港高端消费及跨境消费的区域中心。加快万象城三期改造,推动国际知名品牌布局品牌首店、旗舰店和品牌代理机构总部,做强“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全力推动培育一批商贸龙头和骨干企业,引导传统商超向全渠道、集成服务商、供应链服务商、定制化服务商等转型。打造跨境消费中心,加快推进国贸免税城项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免税城。鼓励大型零售企业“走出去”建立海外采购中心或直采基地,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增加高质量商品进口。全力推动辖区黄金珠宝、家居、服装、动漫衍生品等特色消费领域快速发展,打造以“柔性定制+都市工业”为典型特征的消费中心。

提升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增强罗湖消费供给体系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能力,扩大高端化、个性化、品牌化的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我国居民境外消费回流。立足罗湖区资源禀赋,实施“一街一品”行动计划,提升黄金珠宝、旅游、工艺品、医美等产品供给及服务质量,培育一批彰显特色的“深圳手信”和“深圳礼物”。引进各地具有文化传承和地域性品牌标志的“中华老字号”、优质自主品牌等国货精品,打造国货精品集聚地。推动商旅文融合发展,探索打造主题乐园,增强文化消费供给能力,拓展儿童经济、银发经济、婚庆经济等消费业态。

持续完善新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以布吉河为轴,依托蔡屋围、东门、湖贝、人民南、水贝、笋岗六大特色商圈,以及深港口岸经济带,构建“一河六圈一带”全域消费空间格局,提高消费资源承载力。围绕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定位,打造数字消费、智能消费、互动式体验的消费场景。实施消费场所国际化标识改造工程,规范设置中英文双语导视标识标牌,设立国际居民服务台,提升国际化消费服务水平。统筹全区商业网点、文体设施规划,推进大中小商贸设施均衡发展,高中档设施与便民网络梯度布局。加大商贸物流智能化基础设施的用地保障和资金支持,推广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夜间配送等共享型物流组织方式,打造适应新需求的智能化商贸配送物流园。着力完善交通及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提升街区整体环境等硬设施,以及完善消费市场监管、构建信用惩戒体系等软环境。

3.商务服务业

围绕以知识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商务服务业发展需求,统筹规划高端专业载体、专业化服务园区,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商务服务产业园,推动商务服务业集聚发展。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推动与香港在高层次商务领域深度合作,提高罗湖商务服务业国际化水平。推动商务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扩大罗湖商务服务业的外溢服务范围。力争到2025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

大力发展高附加值行业。重点发展高端旅游服务、会计服务、咨询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等领域。依托旅游服务集聚优势,促进“旅游+消费”“旅游+文体”等融合发展,引导旅行社企业品牌化、规模化经营,鼓励旅行社打造康养旅游、定制旅游、研学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全力提升旅游行业附加值,构建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工业旅游于一体的全域旅游特色区。做大做强会计、审计、咨询、人力资源等优势行业,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成长性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商务服务机构;积极发展律师、公证、调解、仲裁及信用等潜力行业,对接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专业服务机构,鼓励其在辖区设立合伙联营机构、分支机构或分会,提升高附加值行业占商务服务业比重,打造罗湖高端商务服务业集聚区。

建设特色专业服务集群。前瞻布局基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商务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全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面向制造业研发集成解决方案,提供信息技术咨询、设计和运维服务,开展示范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在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绿色制造中的应用,促进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的应用推广,支持软件企业向云计算转型,培育行业领先的云服务提供商,推动面向制造业的可信云技术发展,组织开展云服务试点和应用示范。高标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创新园•罗湖人才产业园,集聚国(境)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育有特色、有影响、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

推动商务服务业跨境交流合作。落实国家服务业领域开放举措,争取上级支持,在金融、保险、电信、航运、医疗、旅行、文化、教育和专业服务等领域先行先试。落实CEPA(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协议,以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围绕罗湖、文锦渡、莲塘三大口岸区域,先行先试与港澳服务贸易全面自由化,探索建立深港商务服务业联合体。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全国版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制度,在设立外商独资专业服务机构、取消或降低外商投资认证机构的投资方条件限制等方面开展先行探索。为香港专业服务机构提供“一站式”政策资源、客户挖掘、出入境便利等条件。加强深港服务业交流合作,联合两地机构举办专业服务业交流活动,优先支持港澳专业人才创业就业发展。鼓励辖区企业和机构跨国经营,积极开拓国际业务,参与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

持续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商务服务业“人才高地”。对专业机构聘用的“高精尖缺”外籍人才,在住房、子女入学、工作许可、出入境等方面提供便利措施和“绿色通道”服务。加大专业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创新过程培养体系,以文锦渡口岸片区为核心载体,联合湾区各地机构、高校,设立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商务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执业资格认证培训,举行职业资格考试,为商务服务业提供专业人才支持。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创新园•罗湖人才产业园,引进国际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建立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4.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力推动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建设,释放优质产业空间,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成长型科技企业,构建形成以“数字经济、信息经济、生物经济”为主的三大重点产业形态,培育发展绿色低碳和新材料产业,打造“DT+IT+BT”新兴产业集聚融合发展高地。力争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340亿元。

跨越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紧紧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领先的数字产业集群。依托清水河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加速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培育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无人自主技术与装备制造、智能芯片、边缘计算和智能传感器等相关领域企业。前瞻布局关键技术平台、重点实验室等,引进人工智能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建设集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应用场景于一体的综合型数字产业生态圈。实施人工智能融合示范应用项目,推动智能产品在工业、金融、零售、物流、旅游等领域的集成应用。依托罗湖电子商务产业园,引进国际知名电商平台入驻罗湖,重点扶持一批消费带动强、发展潜力大的电子商务骨干企业,推动互联网、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

高端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推进罗湖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建设,重点培育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信息网络(5G)、智慧城市等领域,加快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能级。支持重点企业加强产品创新,前瞻布局若干技术创新平台及公共服务平台,争取引进产业链缺失环节的重点项目,完善产业配套。围绕黄金珠宝智能制造、医疗健康、安防监控、智能交通、文教娱乐等重点领域打造若干“AI+5G+8K”示范应用场景。力争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

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依托清水河-笋岗生命健康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生命信息、智慧医疗、医学影像、健康管理等领域。促进BT与IT深度融合,积极引进医学影像、基因检测、细胞检测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对接引进国内外医药研发、临床试验等机构和团队,布局合同研发服务(CRO)、合同生产服务/合同生产研发服务(CMO/CDMO)和临床试验现场管理服务(SMO)等服务产业链。支持人工智能、生物三维打印技术与医用机器人、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等深度融合,开发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和远程监测诊疗设备等产品。培育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等产业新业态,发展整形美容、医学抗衰、口腔美容、母婴护理等高端医疗服务产业,促进医疗服务产业逐渐从“治疗服务”向“健康服务”转型。力争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

培育发展新材料及绿色低碳产业。强化新材料创新应用,发挥中金岭南、宏翔新材料等企业,以及黄金珠宝、建筑装饰等产业集群优势,支持开展无氰环保镀金技术、形状记忆合金等贵金属、环保合成材料等技术研发及新材料应用。前瞻布局3D打印材料、新兴功能材料、超高温材料等领域。创新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治水治污、生态环境技术创新与应用,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联合创新中心”建设,搭建集水安全、智慧水务管理、展览展示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绿色建材、装配化、园林与环境服务和绿色环保工艺等研发与应用。力争到2025年,新材料及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0亿元、95亿元。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充分利用福田、南山、龙岗、盐田等区域在5G、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软件与信息服务等领域的技术先发优势,加强与兄弟城区的产业链协同,加大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探索实施“链长制”工作服务机制,由区主要领导担任重点产业“链长”,统筹各项产业调研、企业服务和政策制定实施等工作,实施产业链精准扶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打造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三)提升两大优势特色产业

1.黄金珠宝产业

以水贝-布心片区为核心,打造成为“一带双心三区”的功能布局,即时尚消费带、品牌集聚中心、智能制造中心、展示交易区、生产制造区以及配套服务区。加快发展黄金珠宝设计、品牌、营销、创新、智造、总部等具有高市场影响力、高附加值特征的核心功能,支持企业加强黄金珠宝设计、流行预测、商品策划,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功能、新材料的研发,引导企业加强组织优化、流程再造、信息化建设,缩短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周期,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两业融合发展。力争到2025年,黄金珠宝产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

建设国际黄金珠宝时尚消费带。以贝丽北路作为黄金珠宝时尚消费带的启动区,推动沿线建筑立面、户外广告、灯光夜景、街面环境等升级改造。支持黄金珠宝零售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用户直连制造(C2M)等新模式,发展工业设计、素金智能制造、镶嵌智能制造、智能门店等新业态,支持发展黄金钻石个性化订制、高端展示和奢侈品交易服务。鼓励开展黄金珠宝企业开展高端珠宝钻饰的拍卖、租赁、寄售、质押等业务。支持建设黄金珠宝直播基地,推动拓展交易场景。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5G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革新黄金珠宝创意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产业链各环节,引导黄金珠宝与时尚文化旅游消费深度融合。鼓励珠宝产业与婚庆产业、钟表产业、服装产业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零售业态,推动由加工制造、展示批发向批零兼营、时尚创意转变,助力水贝片区由传统的工业区向新兴的绿色消费街区转变。

创建黄金珠宝品牌集聚和智能制造中心。依托城市更新项目,吸引国内外知名珠宝品牌入驻,发展总部办公、品牌运营、展示交易、设计研发等高市场影响力领域,打造成为珠宝品牌集聚、品牌培育、品牌输出基地。以粤海置地布心项目以及布心工业区城市更新项目为载体,重点发展智能制造、高端精品制造、高级定制等高附加值环节。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开展黄金珠宝制造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等试点,推动黄金珠宝智能化转型。推进智能工厂建设,积极布局“黑灯工厂”,大力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广泛应用工业软件,推广贵金属3D打印技术、无氰电镀清洁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实现柔性自动化、绿色制造。

优化黄金珠宝产业生态。争取各方支持,建设涵盖黄金、钻石、彩色宝石等领域的要素交易平台,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行业辐射力和话语权。提升中国(深圳)国际珠宝展、“天工精制”设计大赛、“一带一路”泛珠宝时尚联盟等办展办会水平,积极谋划举办“水贝论坛”等高层次行业活动。深化PPP合作,办好深圳珠宝博物馆,实现“一库一展三中心”的定位,即国际化数字化当代珠宝博物馆,珠宝产业大数据库,全球珠宝新品发布中心、深圳珠宝精品展示中心和高级珠宝定制体验中心。以产业升级引领片区整体环境提升,梳理产业空间载体,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联动城市更新、道路交通、景观设计的规划和建设,完善片区环境,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2.文化创意产业

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与辖区人文、旅游、消费、科技、时尚等元素结合,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内容、时尚设计及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建成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力争到2025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

打造数字文化内容创意高地。发挥罗湖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的配套优势,以动漫大厦为主要载体,积极对接引进香港及全球影视、传媒、动漫等优势文创企业落户,支持优质精品创意内容发展,打造成为数字内容创意集聚高地。支持辖区龙头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加快资源整合,培育一批航母型企业集团。支持小微文创企业快速增长,培育中小文创企业市场主体。支持社会服务机构、互联网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根据市场需求,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开发教育、医疗健康、文化和旅游、体育健身等数字资源,提供网络化服务。以“文化创意+数字+智能”为导向,创新发展数字出版、网络视听媒体等数字文化新业态,催生一批面向“三网融合”、数字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领域的应用软件和公共技术平台。支持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应用。到2025年,打造2-3个具有国际知名影响力的动漫网游IP。

打造湾区时尚设计产业集聚区。推动笋岗工艺美术及莲塘服装设计集聚区环境升级,重点发展创意时尚、艺术设计等重点领域,推动开辟创意设计空间,促进时尚文化与创意设计深度融合。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大国际知名设计公司、科研院所引进力度,学习最新设计理念、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整体创意时尚及艺术设计水平。鼓励香港、澳门以及米兰、巴黎等国际知名工艺美术及服装设计企业在辖区设立分支机构,推进国际品牌本地化发展。推动设立海外品牌推广中心,助力罗湖时尚品牌提升全球认知度、美誉度、知名度。到2025年,打造3-5个具备全国影响力的时尚设计品牌。

打造文化旅游示范区。深挖罗湖“一半山水一半城”自然资源、改革开放人文资源、现代都市产业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完善梧桐山、深圳水库、东湖、沙湾河等生态旅游设施基础,推动生态休闲廊道、旅游风景道、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等公共休闲设施建设,形成整体的山、海、湖、城生态旅游路线。依托罗湖口岸、渔民村、国贸大厦、迎宾馆等改革开放重点地标,打造改革开放经典线路,形成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打造具备罗湖特色的旅游产品及服务,培育融城市文化、产业、自然人文为一体的新兴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集“旅游休闲、自然观光、养生、佛教文化”于一体的文化产业旅游特色区。

五、实施五大发展路径

紧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国家战略,聚焦“湾区枢纽、万象罗湖”战略定位,以“保存量、促增量、挖变量”为工作重点,以推动一批重大平台载体建设为重要支撑,聚集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区为抓手,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完善新消费体系为突破口,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高端化为主攻方向,增强现代产业体系韧性,提升产业要素抗风险能力;以智慧应用为引领,打造数字化应用国际标杆。

(一)实施平台载体“云集行动”

1.搭建智慧零售公共服务平台

支持辖区零售企业联合互联网、物联网等行业重点企业搭建智慧零售公共服务平台,吸引国内智慧零售创新创业团队入驻,提供技术研发、应用场景、金融服务、资源对接等全链条综合服务,推动智慧零售集聚发展高地。支持实体企业整合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AR/VR等技术,实现基于用户大数据的精准推送、智能补货、智能防损和智能化客户服务等,逐渐缩小与电商在精准营销和一体化互动上的差距。

2.搭建珠宝玉石原材料及黄金交易平台

建设“保税+”珠宝玉石原材料交易平台,利用现行保税监管有关政策并进行监管创新,先行先试开展珠宝玉石产业全链条保税监管,建设保税研发设计中心、保税加工制造中心、保税检测鉴定中心、保税展示交易中心、保税金融结算中心等“五个中心”,引入专业的第三方培训、保险、金融、物流等配套服务商,构建“保税+”全产业生态链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钻交所深圳延伸服务平台。通过保税保函模式,将上海钻交所入境的钻石转运至深圳进行展示交易,为钻石贸易商提供更贴近市场的展示平台。建设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指定仓库(工行深圳)。采用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管理模式,打造成为深圳地区唯一的“黄金国际板”交割仓库。

3.搭建商贸高端品牌集聚平台

以宝能第一空间为载体,打造集“新生活方式+艺术场景内容+全业态商业”于一体的艺术商贸综合平台。充分结合政府、集团、设计师协会、商户、媒体等资源,以“艺术展览+圈层活动”为主线,以重大节庆、展览为节点,辅以多元形式品牌推广和营销;以家居、设计、艺术、生活为核心元素,打造新型世界家居文化艺术城市会客厅,塑造代表深圳城市新形象的“文化名片”。

4.搭建数字赋能服务平台

搭建集数字化战略咨询、数字化业务咨询、数字化技术咨询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开展数字化成熟度评估、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数字化组织文化与管理变革等战略咨询,智慧金融、智能供应链、数字化客户经营、数字化整合营销、智能化服务转型、数字化新业务模式等相关业务咨询,以及大数据、物联网、AI等应用规划,数据体系架构、物联网与边缘计算架构、统一数字化平台架构等技术咨询服务。

5.搭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鹏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打造集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整合行政资源、资金资源、市场资源、科研资源和人才资源,通过大数据精准匹配企业需求,提供政策解读、办事指南、资金对接、品牌推广等服务,服务粤港澳青年交流融合,加快深港科技创新,促进人文交流,助力深港科技创新深度融合。

6.搭建文锦渡跨境数字商贸服务平台

打造“线上交易自由”与“线下综合服务”交互,实现跨境产业自由化、便利化、规范化发展,实现跨境产业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三流合一”的综合型跨境数字化产业园,建设内容包含国际商品及海关政策研究中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大数据中心等十大服务中心,为跨境数字贸易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服务,促进企业提升技术水平、优化商品供给、完善服务质量,从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7.搭建清水河科创智慧平台

加快构建“总部基地+研发孵化+场景应用”的产业空间布局,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要素,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关联领域的高端、紧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建设研发总部和产业化基地,打造国内科创智慧应用示范园区。

8.搭建商务服务业开放发展合作平台

推进京基100总部现代服务业专业园、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创新园•罗湖人才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打造“会计师大厦”“律师大厦”“旅游总部大厦”等,形成企业管理、会计、咨询与调查、法律、旅游等服务产业集群,支持辖区内专业机构加强合作,搭建高端专业服务业合作平台。发挥辖区口岸优势,拓展业界开放合作,促进辖区旅游业与香港的会计、会展经济、律师、咨询等领域融合发展。

(二)实施产业集聚“强核行动”

1.建设蔡屋围银行总部集聚区

充分利用红岭南金融产业聚集资源优势,依托京基100大厦、华润大厦和地王大厦为主的蔡屋围高端楼宇集群载体,通过城市更新与招商引资联动,着力吸引一批银行、保险、财富管理、大型券商以及资产管理公司落户,打造蔡屋围金融总部集聚区。到2025年,新引进银行类持牌金融机构15家。

2.建设大湾区保险总部集聚区

依托中国人保集团、国任保险等重点保险业企业的辐射效应,以蔡屋围城市更新统筹片区、城脉中心等城市更新项目及金融楼宇为载体,大力引进境内外保险机构大湾区总部,提供资产管理、营运、研发、数据信息等业务,同时发挥深港金融产业协同优势,促进大湾区保险产品创新研发,建设湾区保险总部集聚区。到2025年,新引进保险总部及其一级分支机构不少于30家。

3.建设红岭北金融科技集聚区

通过城市更新、政策精准定制,规划布局以风险投资、保险科技、互联网金融为主的金融科技产业孵化园区,围绕城脉中心、招商中环、HALO广场核心楼宇,吸引金融机构和大型科技企业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金融科技研发中心、开放式创新平台,支持建设金融科技实验室、孵化器、加速器等平台,促进金融资本、国际创新要素及产业链高端服务集聚。到2025年,集聚金融科技专业研究机构不少于5家。

4.建设黄金金融融合发展集聚区

依托罗湖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聚优势,以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上蔡屋围城市更新统筹片区、城脉中心等城市更新项目或重点金融楼宇为载体,鼓励黄金金融业务创新,丰富黄金金融市场主体,引导黄金产融融合发展,推进黄金金融开放合作,优化黄金金融生态环境,打造黄金金融集聚区。到2025年,集聚5家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黄金钻石金融交易龙头企业,培育10家以上区域黄金钻石品牌企业,推动不少于3个黄金钻石金融基础设施落地。

6.建设清水河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依托华润智地文创中心、峰晟创谷、罗湖投资控股大厦等载体,集中培育引进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引进和培育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加强人工智能应用研究、运行维护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打造集核心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产品展示、场景应用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到2025年,引进人工智能总部企业5-10家,新建专业园区3-5个,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超过300家。

7.建设布心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区

加快东晓布心布吉农批市场、布心工业区、金翠园等更新项目建设,打造集基础创新平台、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临床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示范项目、专业园区于一体的综合型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研发与服务外包、医疗器械研发、健康管理服务等重点领域,建设专业园区2个以上,引进生命健康总部企业5-10家。到2025年,集聚100家以上生命健康领域创新企业。

8.建设梧桐AI生态小镇

借鉴国内特色小镇成功经验做法,建设总面积约2.2平方公里的涵盖场景应用、会议展览、总部经济、研发销售等环节的人工智能特色小镇。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充电桩等建设,构建“AI+LoT+5G+8K”全域信息基础设施,打造全场景“AI+5G+8K”应用示范区。

9.建设莲塘5G产业创新应用集聚区

加快莲塘第一工业区、鹏基工业区等综合整治与城市更新,以中海慧智大厦、智美•国威5G应用产业园为载体,瞄准5G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领军企业、潜力企业、科研院所进行重点招商,培育细分行业领域“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鼓励各类主体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标准制定等专业服务,新建专业园区3-5个,打造成为湾区5G创新应用示范区。

(三)实施商贸消费名街“磁吸行动”

1.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免税城

积极争取市内免税政策落地,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申请免税品经营资质,高标准建设“两店三税五平台”,“两店”:集“离境市内免税店+市内外汇商品免税店”功能于一体。“三税”:构建涵盖“免税+有税+保税”的“三税融合”新商业模式,构建以免税业务为核心引擎,有税业务、保税业务协同发展的商业生态圈。“五平台”:全球高端商品销售平台、国际品牌新品中国首发平台、国货精品展示平台、自主品牌推介平台、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平台,打造成为品质保真、环境一流、购物便捷,集免税购物、科技体验、文化艺术、特色餐饮等于一体的国际一流免税城。

2.打造东门国际特色消费体验中心

按照商务部关于试点步行街改造升级的要求,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商圈,深圳市井文化的时代样本,商旅文融合的国际时尚街区”为总体定位目标,在旧商业区改造、文化设施活化、商业业态创新、跨境消费合作、消费环境提升等方面先行先试,整合周边“商、旅、文、居、教、游”资源,将东门步行街打造成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的商业打卡地以及具有世界能级、国际化属性的特色旅游消费合作区,推动老东门焕发新活力,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打造消费网红打卡地。

3.打造人民南时尚消费街区

以人民南路品质提升改造、国贸大厦升级改造、大湾区免税城进驻为起点,推进钻石广场、迎春配电站、茶叶批发中心及零散地块城市更新,和深房广场等国资物业综合整治,进一步打通连接人民南路与东门商圈的人流、车流。结合地铁线路引入建设,重点推进人民南核心区更新改造,统筹国商大厦、熙龙大厦、海丰苑、百货广场大楼、罗湖村等物业升级,以“站城一体”理念打造深圳商业新地标,重塑人民南商圈国际时尚消费中心形象。

4.打造湖贝国际消费示范商业区

推进湖贝统筹片区城市更新,以超大型综合体建设为依托,融合时尚潮流、传统文化、前沿生活风向,汇集垂直型购物中心、总部办公、会议展览、复古街区等多元业态,打造深圳新的城市地标、商业名片和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城市综合体,适应不同类型、不同消费层级的消费需求。

5.打造水贝珠宝消费特色商业区

发挥罗湖黄金珠宝产业集聚优势,建设集技术研发、创意设计、生产制造、产品发布、展示交易、时尚传播、时尚消费于一体的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地,推动黄金珠宝业态从代工加工、批发展销向品牌展示、场景体验、批零兼营、总部经济转变。打造珠宝文化艺术大道,促进黄金珠宝等时尚产业与高端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亚洲最具影响力黄金珠宝文化体验和时尚购物旅游基地。

6.打造笋岗文化艺术消费商业区

依托宝能中心、深业泰富广场、招商中环、万象食家、城建梅园等城市更新项目,推动消费载体、消费业态同步升级,创新消费潮流。推动工艺美术、家居生活、汽车展销等特色商贸业态融合创意设计、场景体验、艺术展览、新兴科技、文化休闲等元素,打造全球品牌家居集聚地、国际装饰艺术文化消费中心。

7.打造口岸跨境旅游消费合作区

依托罗湖、文锦渡、莲塘三大口岸,优化口岸消费环境,重点发展海外精品优品消费、保税展销体验消费、国货精品展示等业务,建设免税购物区,优化口岸免税店品牌布局,支持国货精品进入口岸免税店,丰富口岸免税商品种类,形成以全球商品为主、国货精品为辅的跨境消费商圈,促进海外消费回流,打造成为集休闲购物、旅游文化于一体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平台。

8.打造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先锋区

瞄准“湾区枢纽 万象罗湖”的战略定位,加快发展智慧物流、保税物流、冷链物流,建设国际物流转运中心。支持建设自动装卸堆存、无人配送等技术应用基础设施,推动包裹流动全程可控、智能识别及快速分拨配送,促进物流无人化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供应链综合服务商,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集供应链管理软件、交易平台、智能仓库于一体综合服务体系,打造国际一流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

9.打造实体商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紧抓“新基建”快速推进的契机,推动商品零售和服务消费领域应用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一步支持华润万家、苏宁易购、茂业百货等行业龙头以及各大购物中心,积极应用新技术发展新零售业态,推广“到家业务”“无接触配送”等新型服务模式,支持“云逛街”“云走秀”“宅消费”等新零售模式;推动中小商贸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营业,发展线上教育、线上医疗、线上点餐、线上购物等。

(四)实施产业转型发展“强韧行动”

1.提升黄金珠宝产业链竞争力

在“保税+综合服务平台”“深圳钻石交易平台”基础上,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加快上钻所(深圳)服务平台建设,补齐黄金珠宝原材料产业链缺失环节,大力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产业链拉动作用大、具有较强行业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并发挥龙头企业的领航作用,构建上下游企业及配套企业生态。

2.提升黄金珠宝产业数字化水平

引进和研发先进的生产制造工艺和设备,推动先进智能制造融入传统珠宝生产制造过程,建立智能化生产示范中心。推动珠宝高端产销管理全链条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引进国内外知名珠宝设计师入驻,培育“明星设计师”“签约设计师”“新锐设计师”,支持开设黄金珠宝品牌专卖店。

3.提升黄金珠宝产业供需适配性

依据消费者需求进行原材料采购、设计、制造,创新生产消费模式。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走高端化、品牌化发展之路,推动本地品牌拓展市场,将罗湖打造成珠宝品牌集聚、品牌培育、品牌输出基地。推动水贝片区珠宝产业与婚庆产业、钟表产业、服装产业等融合发展,推动黄金珠宝零售业态转型,支持企业由加工制造、展示批发向批零兼营、时尚创意转变,进而推动水贝-布心片区由传统的旧工业区向新兴的特色消费街区转变。

4.提升黄金珠宝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珠宝知识产权维权平台,提高维权案件的处理速度,降低维权成本。研究建立珠宝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促进珠宝知识产权的资本化运营。强化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抄袭违法行为,提高侵权成本。加强珠宝行业标准化建设,制定彩宝等珠宝产品国际化标准。

5.提升黄金珠宝产业生态发展水平

支持国际机构在罗湖举办国际性行业活动,支持“一带一路”泛珠宝时尚产业联盟发展,办好泛珠宝时尚产业联盟论坛,将罗湖打造成为国际珠宝进入中国市场的“桥头堡”、中国珠宝走向国际市场的“起航地”。推动完善和提升水贝-布心片区公共空间系统、公共交通系统及慢行交通系统,搭建立体式、多层次的现代化交通网和全天候步行系统,实现布心生态创新工业社区、水贝北珠宝产业集聚区、水贝南生态宜居配套社区联动高效发展。

6.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质

着力解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平台缺失及配套不足等问题,推动搭建一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紧完善配套建设。加快推动渔民村创意文化产业基地升级改造,打造创新型创意文化产学研孵化园,为我市创新文化产业的专业培训、孵化和研发提供优质平台。全力推动版权产业园申报省级示范园区。健全城区自然公园、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推进全区文化旅游品质提升。

7.提升文化创意品牌内涵特色

加快申请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引导辖区企业对接优质授权代理商,搭建与国内外版权授权方的对接渠道,积极引进世界知名创意文化品牌在罗湖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运营中心和品牌旗舰店、体验店,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时尚品牌“世界橱窗”。举办文化创意高端赛事、论坛、展会,提升产业影响力。全力推进动漫大厦招商引资工作,强化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推进产业做大做强。

(五)实施数字化应用“领航行动”

1.开展数字应用场景建设

围绕总部经济主廊道、深港口岸经济带、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清水河片区、梧桐AI小镇以及东门、人民南、湖贝等重点区域,加快搭建一批智能消费、智慧物流、智能交通、超高清视频、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数字化应用示范场景,完善5G产业生态。

2.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应用

围绕黄金珠宝、家居等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建设1-2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示范项目。推动制造生产数字化应用,通过对实时生产数据的分析与反馈优化整个生产过程。推动制造业运营管理数字化应用,打通设计、管理、供应链等各环节数据,实现管理决策优化,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加快由“制造”向“智造”转变。

3.开展智慧金融示范应用

加强人脸识别、声纹识别、智慧预测、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鼓励龙头金融企业围绕技术、数据、场景、专家等核心要素,打造智慧金融应用创新平台。探索金融领域监管方式创新,有效防范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发挥人工智能在化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上的作用,运用技术手段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债券、股权融资、征信查询、信用评级等一站式服务。

4.开展智慧商圈示范应用

推动笋岗-清水河、蔡屋围-湖贝、东门等开展智慧商圈试点,鼓励生活服务业等场所“云化”改造,深度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建成一批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增强互联网、大数据、AR/VR等技术应用,建设商业信息数据库、客流分析平台、慢行导视系统,运用终端定位、视频识别、AR/VR等技术,塑造面向未来智慧商圈消费场景。

5.开展智慧旅游示范应用

整合大东湖沿线多种形式的生态资源,结合正在推进的粤海体育休闲公园、碧道工程等项目,完善多功能杆、互动显示屏等硬件设施,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5G等技术,围绕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信息,构筑完善的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综合的智慧化应用。建设“一键游罗湖”微信小程序,实现景区、酒店、旅行社、名优特产和文创产品等数据信息和产品服务上线上“云”。

6.开展数字医院示范应用

以罗湖人民医院、罗湖中医院、罗湖妇幼保健院三大区属医疗机构和58家社康中心为实体支撑,利用先进的物联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等科技,收集存储、管理市民个人健康信息,建立个人健康信息云档案和数据库,以此为基础升级传统就医模式,建立具备咨询、随访、慢病管理等功能的罗湖互联网在线医院,链接实体医院端各类服务,实现在线问诊、智能问药、药品快递到家等。

7.开展数字教育示范应用

在区属4所高中、13所初中、40所小学部署宏站,安装用户智能终端设备,实现5G信号全覆盖,每个学校设立1间“5G+VR”智慧教室,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管理深度融合,建设一体化智能服务平台,构建罗湖教育数字大脑,为师生提供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和体验,推动教与学的深度变革,形成教育治理新生态。

8.开展智慧交通示范应用

建设智能网联路侧环境,将道路视频监控、V2X路侧单元、5G微基站等设备集成于多功能智能杆等道路设施载体,提供与配套车载单元的对接服务;建设云端管理系统,打通公交车辆调度系统与交通新控系统,实时交互公交车辆、路侧设备的指标数据,对车路协同系统进行云端管控,大幅提升公交运行效率和服务体验。打造以“三横四纵”路网为基础的车路协同精准公交运营示范。

六、推动六大重点工程

(一)产业链精准招商工程

依据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产业发展目录,梳理辖区重点产业链条,按照“强链、补链、延链”的思路,充分调动人、才、物及土地、政策等一切资源,实施链式招商、精准招商,引进和培育产业关联性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或关键性项目,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发展。针对“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重点产业链,实施“链长制”工作服务机制,由区主要领导担任“链长”,负责组织各项产业调研、企业服务和政策制定实施工作,提供定制化、专业化、贴身化政务服务。

(二)新基建加快推进工程

高标准布局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前瞻布局高速大容量算力基础设施,构建产业化运作的数字平台,为打造智慧城市应用示范标杆提供重要支撑。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构建产业互联网,为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赋能,推广“上云、赋智、用链”等新技术应用,利用数字技术,把产业各要素、各环节全部数字化、网络化,推动业务流程生产方式的变革重组,进而形成新的产业协作、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体系。统筹完善“城区大脑”架构,加快推进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优化公共数据采集质量,实现公共数据集中汇聚,构建城区智能运行的数字底座。试点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争取开展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试点,推进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动。

(三)科技创新服务工程

完善创新发展生态环境,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能力,完善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撑体系,健全“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创新服务链。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支持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等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加快推进应用技术类科研院所市场化、企业化发展。深化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组织实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扩大科技领域对外开放。发展技术贸易,促进技术进口来源多元化。

(四)口岸改造提升工程

积极争取将罗湖口岸经济带纳入国家级深港合作重大平台。采用高密度、复合统筹开发模式,推动罗湖口岸与深圳火车站片区整体改造;利用文锦渡口岸货运功能转移莲塘契机,推动文锦渡口岸周边整体改造;推动莲塘口岸及周边建设。通过升级口岸交通网络、完善内部交通、开发地下空间、打造国际口岸新枢纽,提升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体制机制“软联通”,激发串联口岸片区的经济活力,发挥口岸价值,优化口岸功能,满足深港地区多方位需求,带动深圳东部地区升值发展。

(五)营商环境优化工程

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完善权责清单目录管理,依据清单内容探索实施全流程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监管和事后信用奖惩制度,完善与“1+4+2”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包容审慎监管方式,推动建立市监、商务、税务、统计、社保、海关、外汇务等部门信息共享、协同服务的新型管理服务体系。推动数字营商环境便利化,实施“数字市民”计划,对标国际通行标准和规则,探索完善“1+4+2”产业创新发展相适应的数字营商环境,落实有关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六)综合改革试点工程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落实深圳市土地使用权回收制有关部署,加快将“过境”土地等非农用地调整为建设用地。创新利用产业用地,加强市场化配置,编制产业用地分区规划及产业导向目标。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持续优化辖区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机制,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探索放宽境外专业人才执业限制及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的限制。积极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规则体系。依托区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探索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查询检索、数据开放申请、数据资源获取等功能。探索建立数据公开积分制度,争取在医疗、金融、科研等重点领域建立数据开放共享机制。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由区发改局牵头,区科创局、工信局、商务局、金融服务署、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建设指挥部等多部门参与,建立罗湖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协调机制,负责推动产业重点任务及重点工程实施、产业空间布局以及产业政策部署实施等重大事项。各产业部门及土地规划部门在涉及产业专项规划、城市更新规划及项目落地等事项时,应遵循本规划所明确的发展原则、空间布局、产业方向等开展工作。

(二)优化产业政策

积极完善罗湖区产业政策体系,提升政策引导作用,明确重点发展产业、鼓励发展产业,落实“一主两区三带”产业空间布局,积极引导符合产业发展定位的企业进入选定片区集聚发展。结合企业需求与管理需要,探索投补结合、奖补结合、补贴与约束结合、事前与事后补贴结合等多层次、多形式支持政策,提升产业政策覆盖范围与支持力度。

(三)定期评估调整

由区发改局牵头,规划实施期间按年度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开展对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进行动态跟踪监测分析。建立规划实施定期考核机制,按照规划实施的目标责任和任务分工,全面考核各有关部门的贯彻落实情况。

(四)扩大社会参与

加强与重点企业、产业联盟、产业协会等沟通合作,针对产业发展与规划落实开展联合研究与咨询,客观评估与调整发展战略与策略。支持产业界、学术界、专业服务界交流合作,推动发展成果共享。

(五)强化人才保障

围绕金融、专业服务、科技等重点领域,主动对接深圳市人才发展各项政策,完善罗湖区专项人才支持政策,引进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对区税收百强、研发百强等企业,在人才认定、交流培训、医疗教育等方面给予倾斜。探索开展海外人才永久居留、出入境便利服务,加大对海外人才在项目申请、成果推广、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附件1 罗湖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标测算说明

一、经济发展类指标测算说明

(一)地区生产总值

1.2020年受疫情影响,充分考虑实际增速和平减指数影响,2020年按照2%的实际增速测算GDP将达到2460亿元;

2.“十四五”期间按照年均5.5%的实际增速测算,2025年GDP目标初步设定为3400亿元;

3.“十四五”期间,全市已明确不低于4万亿的GDP总盘子,按照我区2025年GDP3400亿元的目标,GDP占全市比重将从2019年占全市8.8%的比重下降到2025年的8.5%。

(二)人均生产总值

1.以2019年常住人口105.66万人为基期数据,2016-2019年年均增速2.01%常住人口基础上,下调 “十四五”时期年均常住人口增速至1.5%,到2025年,我区常住人口将达到116万人;

2.以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3400亿元、2025年常住人口116万人测算,预计2025年罗湖区人均生产总值将达29.3万元,因此2025年目标设定为29万元。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19年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89.19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前三季度我区社零总额下降11.0%,受苏宁易购负增长影响,初步预计我区全年社零总额下降10.0%左右,总量约为1160亿元。“十三五”期间,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为6.6%,“十四五”期间,全力建设国际消费服务核心区,结合四经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百亿元的总量缺口,按照年均6.6%的增速测算,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00亿元左右。

二、结构优化类指标测算说明

(四)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

“十三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由71.4%提升至72.6%。结合区统计局反馈意见“十四五”期间我区金融业、房地产、商务服务业发展形势预判,一是受疫情影响,央行放水刺激经济复苏,我区银行业存贷款余额增速快速提升,金融业增加值增速处于历史高位,达12.8%,若未来罗湖金融业仍以传统银行业为主导,且重点企业外迁、区外拿地趋势不减,其持续高速增长的可能性较低;二是近年来,党中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深圳市多次出台限购政策,加大房地产调控和市场整顿力度,房地产业未来发展预计将保持平稳;三是商务服务业中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和人力资源服务业仍为两大支柱行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增加值率偏低,难以拉动整体商务服务业持续快速增长,而附加值较高的法律、会计、审计、税务等高端服务业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全国会计师、律师和税务师事务所前20强中在罗湖设有经营机构的分别仅有3、1、1家。因此,目标初步设定为75%。

(五)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015-2019年,罗湖区工业增加值分别为56.75亿元、49.69亿元、48.36亿元、52.47亿元、93.22亿元,按照年均增速为10%计算,2025年罗湖区工业增加值为165.14亿元,占GDP比重预计为4.86%。

(六)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015-2019年,罗湖区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34.61%、36.38%、34.19%、34.54%、33.85%,据此计算,2025年罗湖区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5.3%。

(七)商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016-2019年,罗湖区商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20.19%、19.30%、19.44%、18.95%,据此计算,2025年罗湖区商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7.65%。

(八)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015-2019年,罗湖区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5.30%、5.50%、5.90%、6.30%、7.70%,据此计算,2025年罗湖区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35%。

(九)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018年,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9155.18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罗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26.06亿元,同比增长11.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6%。截至2019年底,罗湖区战略性新兴企业已增至538家;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提升至148.89亿元,占GDP比重6.2%。2018-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11.2%、18.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6%、6.2%,据此预测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0%。

(十)战新重点产业增加值

罗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细分产业增加值增长情况:2019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88.57亿元,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加值合计为163.00亿元,占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86.4%。2018年(2019年数据尚未细化至增加值),罗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26.06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34.76亿元,增长15.6%,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27%;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30.51亿元,增长14.6%,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24.2%。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1.54亿元,增长17.1%,占额增加值比重1.22%。预计到2025年,辖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增加值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50%。据此,预测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绿色低碳等重点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0亿元、35亿元、100亿元、20亿元、95亿元。

(十一)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015-2019年,罗湖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5.03%、4.15%、4.05%、4.28%、7.23%,据此计算,2025年罗湖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35%。

(十二)黄金珠宝增加值占GDP比重

2015-2019年,罗湖区黄金珠宝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3.66%、2.27%、2.72%、3.04%、3.88%,据此计算,2025年罗湖区黄金珠宝增加值占GDP比重3.53%。

三、创新引领类指标测算说明

(十三)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

2016-2018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由0.23%增长到0.42%,年均增长35.13%。2020年预计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将达到0.45%。结合“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年均增速,按照“十四五”期间20%的年均增速测算,到2025年,罗湖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将达到1.04%,因此“十四五”设置目标为0.8%。

(十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数量

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罗湖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为151家、193家、270家、310家,2020年预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将达到400家。结合“十三五”期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速26.79%测算,按照“十四五”期间20%的年均增速测算,预计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800家。

(十五)创新载体数量

截至2020年10月,罗湖区创新载体数量达到85家,其中,“十三五”期间新增41家,增长率超过93%;新增省级以上创新载体17个,占省级以上载体总数八成以上。辖区创新载体包括重点实验室17个、工程中心33个、公共服务平台13个,技术中心6个、工程实验室12个。其中,以企业为主体设立的创新载体占半数左右。2018年,深圳市创新载体共计1877家,其中,国家级113家,部级1家,省级302家,市级1461家。预计2020年,深圳市国家、省、市创新载体累计达到2200家。预计至2025年,罗湖区国家、省、市创新载体累计超过150家。

(十六)发明专利拥有量

2018年、2019年我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为15.32件、16.8件,年均增速为9.6%,预计2020年达到18件,“十四五”期间以跨越式发展思路,按照年均20%的增速测算,到2025年目标设定为40件。

【招商情报库】专注于资本时代招商引资,力求打造更便捷更高效的招商引资平台,为广大的招商人员、企业和投资人提供服务及最新最实用的招商引资信息。

 

报告库会员(¥)199/年起售

海量行业报告和相关实用干货寂集锦
开通报告库会员
乐享更多下载,购买超值优惠

查看更多报告

扫一扫获取
最新情报资讯

扫一扫免费
阅读最新报告

特色服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