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养老模式“地产化”2018中国商业化养老机构收费模式分析(图)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8-10-29 14:34
分享:

中商情报网讯:经过了近十年时间的摸索,中国民营养老产业的模式已经基本清晰,就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格局。其中,近几年机构养老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相对较快,众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市场参与者纷纷参与其中。

机构养老模式“地产化”

目前中国机构养老市场参与者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商、保险公司以及一些专业的养老服务企业。其中房地产开发商和保险公司凭借丰富的开发经验和充足的资金流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市场主流的机构养老项目的营利模式主要分三类,即“非销售类”、“销售类”以及“租+售”模式。

其中,非销售类养老机构收费方式主要包括三种,第一种是最主流的“押金+租金”模式,也就是入住时缴纳一笔押金,再按月缴纳租金,到期后返还押金。这种模式虽然仍是目前大多数机构采用的模式,但高额押金逐渐受到了监管部门的关注,未来可能会对押金额度进行限制。

第二种是“会员卡+管理费”的模式,是不少高端养老机构倾向的模式,顾客购买会员卡相当于购买入住权,会员卡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因此可以将会员卡认为是一种经过包装的金融产品。

第三种则是保险公司在用的保险捆绑模式,也就是购买一定额度的养老保险后,以每月返还的保险金缴纳养老机构的入住费用。销售类机构养老产品的销售方式主要由土地属性决定,一般产权或商业用地产权的项目通常直接进行产权销售,此类项目由于拿地难度和价格较高,通常处于远郊。

另一类产品土地则为养老、旅游等专用属性用地,此类产品产权不可分割出售,因此只能进行使用权销售。另外,“共有产权”销售模式也开始出现,此类产品房屋产权由机构和业主共同持有,2017年12月发布的恭和老年家园正是全国首创的“共有产权”形式的养老服务设施试点项目。该项目确定了企业与消费者按5%和95%分配50年产权的模式。机构持有一定比例的产权不仅能够拉低老人的购买成本,同时也有利于长期保持机构的养老服务属性。但由于此类项目比较依赖政府背书,因此能否广泛推广开来有待观察。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机构养老产品选择“租赁+销售"的模式,即在项目中包括住宅和老年公寓两部分,通过销售住宅来回收资金并对持有型物业形成支持,老年公寓则嵌入到普通社区用于出租。

目前绝大多数的机构养老产品地产属性过重,许多此类产品的消费者看重的并非养老服务而是产权、会员以及保险的投资价值。因此,此类产品往往只将“养老”作为一个卖点而非产品的核心价值,许多产品的养老服务质量无法维持,医疗服务和护理水平也很难完全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生活要求,对于活力老人的医疗服务也要依托周边医院,便利性上仍显不足。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养老行业市场前景与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