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全文)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8-06-25 17:53
分享:

内容摘要

2017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各地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之间的关系。各地区经济运行向好趋优,区域分化有所收敛,呈现出“东部优、中西快、东北稳”的发展态势。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初见成效,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了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全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加权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2%、8.0%、7.8%和5.1%。东部地区仍是全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十年超过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回升。各地区金融运行平稳,金融发展更趋均衡,区域存贷款增速呈现出“中部、西部、东部、东北地区”由快到慢的格局,存贷款规模区域差距继续收敛。具体来看,东部地区转型升级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新兴消费业态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贸易结构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存贷款增速有所放缓,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中西部地区受城镇化及产业转移带动,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受益“一带一路”推进,对外贸易稳步发展;金融机构规模不断壮大,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较快,证券保险稳步发展,业务创新步伐加快。东北地区经济恢复性增长势头显现,民间投资企稳向好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正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增强,地方法人银行资本充足率提高。

区域经济金融运行呈现一些新特点:一是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三次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各地区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继续提高。二是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优化,“三大战略”带动区域投资协调推进。各地区制造业和民间投资增速均有所回升,东部地区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较高,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居各区域之首,东北地区投资增速由负转正;“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全面推进有效释放投资潜力。三是消费是各地区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各地区出口增速均实现由负转正。东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51.5%,中西部占比有所上升;各地区进出口增速扭转连续两年下降局面,东部地区依然是全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地区,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速领跑全国。四是区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加快,各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显着成效。东部地区新动能加快成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中西部地区作为东部产业和技术转移的重要承接区,新旧动能转换空间较大。煤炭、钢铁行业完成全年化解过剩产能目标任务,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五是城市群协同发展态势良好,区域经济合作取得积极成效。海峡西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创新步伐加快,中原城市群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撑作用不断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北部湾城市群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六是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信贷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东部和西部地区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较快,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房地产贷款增长显着放缓,各地区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下降1.7%。普惠金融扎实推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重要支撑。七是金融体系去杠杆见成效,金融机构经营稳健性提升。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银行业总资产增速较上年分别回落0.4个、5.2个、2.7个和10.4个百分点,东部和中部地区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资本充足率稳步提高。

2018年,全球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回暖态势,但贸易摩擦、地缘政治、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等也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经济增长动力加快转换,总供求更加平衡,经济韧性进一步增强。但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任务依然艰巨。要把握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各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找准区域优势,明确发展定位,深化区域间分工,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塑造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继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做好宏观审慎评估(MPA)工作。充分发挥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深度贫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多措并举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把握好结构性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第一部分 区域经济金融运行概况

2017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各地区1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推进改革,妥善应对挑战。总体来看,各地区经济运行向好趋优,区域分化有所收敛,呈现出“东部优、中西快、东北稳”的发展态势。各地区金融运行平稳,存贷款增速呈现出“中部、西部、东部、东北地区”由快到慢的格局,存贷款规模区域差距继续缩小,金融发展更趋均衡。

一、区域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2017年,各地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进程进一步深化,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82.7万亿元,同比增长6.9%,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是2011年以来经济增速首次回升。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仍是全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东北地区企稳对经济增速回升的贡献较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1.5%、22.8%、21.1%和4.6%,分别拉动经济增长3.5个、1.6个、1.5个和0.3个百分点。

1.投资结构更趋优化,区域投资协调推进。

2017年,全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3.2万亿元,同比增长7.2%,较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和西部地区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的贡献率较高,分别为45.5%和29.1%;东北地区投资增速由负转正,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20.9%转为1.9%。民间投资回暖向好。2017年,全国民间投资38.2万亿元,同比增长6.0%,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中部、西部民间投资增速平稳回升,东北地区民间投资增速由上年下降24.4%转为增长3.2%。

制造业投资增速企稳回升。全国制造业投资19.4万亿元,同比增长4.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技改投资和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如,浙江以“机器换人”为重点的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75.5%;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7.6%和19.3%,比上年提高7.0个和1.4个百分点;受战略性新兴项目助推,重庆汽车、电子制造业投资对工业投资贡献率近七成。

“三大战略”区域投资协调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的全面推进有效释放投资潜力。2017年“一带一路”政策涉及的18个省份投资同比增长8.1%,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产业转移有序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有条不紊,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稳步进行。长江经济带辐射带动作用增强,覆盖的11个省份2017年投资同比增长11.0%,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8个百分点。

2.消费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东部地区贡献突出。

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2%。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对全国消费增长的贡献突出。东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51.5%,中部和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1.3%和18.7%,较上年均提高0.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占比下降0.3个百分点。

3.外需贡献率由负转正,西部地区外贸增速领跑全国。

2017年,受全球经济同步复苏、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上涨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进等因素影响,对外贸易扭转连续两年下降局面,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7.8万亿元,同比增长14.2%。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6.8%转为9.1%。分地区看,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进口总额增速较上年分别回升21.0个、27.7个和23.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进口总额同比增长25.0%,增速领跑全国。各地区出口总额增速均实现由负转正,其中,西部地区出口总额增速比上年提高38.1个百分点。从绝对水平看,东部依然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地区,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82.9%和82.0%。

4.产业转移与升级较快,东部地区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2017年,全国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36.3%和58.8%,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4.0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出1.5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土地、能源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吸引东部传统产业向中西部迁移,而东部地区新产业、新业态成为新的增长点。中部和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分别增长7.4%和7.2%,比东部地区分别高1.4个和1.2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第三产业为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53.1%,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高8.0个和6.3个百分点。

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质量效益稳步提高。

2017年,各地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显着成效。煤炭、钢铁行业完成全年化解过剩产能目标任务,2017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0%,比上年回升3.7个百分点。

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分别下降0.4个、0.4个和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有所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下降0.25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以2015年价格计算)比上年提高6.7%。脱贫攻坚再创佳绩,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89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如河北超额完成煤炭、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年度目标任务;贵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6.4%;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9.4%。

6.房地产待售面积下降,东北地区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2017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5.3%,降幅比上年扩大12.1个百分点。房地产销售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趋缓。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7.7%,增速较上年回落14.8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商品房销售增速回落明显,东北地区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2017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分别增长2.9%、12.8%和10.7%,分别比上年回落21.7个、17.0个和4.9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7.0%,增速比上年回升2.4个百分点。

二、区域金融运行总体情况

2017年,全国各地区金融业持续加大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创业创新和新动能培育力度,各地区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实现平稳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基本平稳,资产质量总体稳健。

1.各地区存款增长放缓,中西部地区存款比重提高。

2017年末,全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3.7万亿元,同比少增2.0万亿元。分地区看,中部和西部地区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0.2%和8.5%,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6.8%和19.2%,同比分别提高0.4个和0.2个百分点。分结构看,人民币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同比增长8.0%,其中,东北地区增速较上年回落13.3个百分点;人民币住户存款余额同比增长7.7%,增速较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增速下滑较多。

2.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中部地区直接融资占比相对较高。

2017年末,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7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0%。2017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4万亿元,比上年多1.6万亿元。分地区看,东部和东北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在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的占比分别为53.9%和4.4%,分别较上年下降4.3个和1.3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地区占比分别较上年提高2.6个和3.0个百分点。

其中,中部地区直接融资占比相对较高,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合计占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9.5%,分别高出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1.6个、5.2个和5.6个百分点。

3.各地区贷款增速有所回落,中西部地区贷款占全国比重上升。

2017年末,全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25.6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3%,增速较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地区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4.8%和12.7%,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7个和0.6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同比均提高0.4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5%,增速较上年回落2.0个百分点,余额占全国的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

受基建投资、住房融资需求等因素拉动,中长期贷款增量占比进一步提高。2017年末,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1.7万亿元,同比多增1.8万亿元,增量占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量的比重为86.3%,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9.1%、23.0%和17.0%,分别高于本地区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6.8个、8.1个和4.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8%。

4.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显现,各地区信贷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

一是小微和涉农领域贷款增长较快。东部和西部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4.3%和24.0%,增速较上年分别回升2.6个和1.6个百分点。东部和中部地区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7.2%和14.8%,增速较上年分别提高5.0个和2.3个百分点。二是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下降1.7%。东部和中部地区高耗能行业2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全部中长期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同比下降0.3个和0.4个百分点。三是房地产贷款增长放缓。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较上年分别回落9.9个、5.7个和2.9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增速低位回升。

5.实际贷款利率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受美联储加息、国内经济稳中向好和物价水平上行等因素影响,名义贷款利率小幅上升,实际利率水平保持基本稳定。2017年12月,全国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名义利率为5.80%,同比上升36个基点;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实际利率为1.84%,同比下降102个基点。分地区看,12月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名义利率分别为5.63%、6.32%、5.84%和6.08%,同比均小幅上升。剔除通胀因素,实际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6.银行资产质量下行压力有所缓解,东部和中部地区不良贷款率下降。

2017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705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93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4%,与上年末持平。分地区看,中部和东部地区银行资产质量向好,不良贷款率同比分别下降0.27个和0.12个百分点;西部和东北地区不良贷款率略有上升。潜在信贷风险压力有所缓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  关注类贷款率同比分别下降0.89个、1.23个和1.03个百分点。各地区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如四川开展金融守信红名单企业评选活动;湖北开展的涉金融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和金融案件“飓风行动”、打击“老赖”、“百日攻坚”等金融维权行动成效显着。

7.金融体系内部去杠杆见成效,金融机构经营稳健性提升。

2017年监管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约束银行同业负债,提高流动性监管标准,在投资端对嵌套和质押回购比例进行限制。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多层嵌套的情况大幅减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银行业总资产增速较上年分别回落0.4个、5.2个、2.7个和10.4个百分点。银行合规经营意识得到加强,经营行为趋于理性规范,资本充足率有所提升,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资本充足率分别提高0.3个、2.2个和0.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资本充足率略降0.5个百分点。

8.跨境人民币业务稳步发展。

2017年,全国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9.2万亿元。各地区积极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投资运用。例如,新疆已实现人民币对哈萨克斯坦坚戈、巴基斯坦卢比和塔吉克斯坦索莫尼直接挂牌交易,人民币对坚戈可以开展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截至2017年末,新疆人民币对坚戈银行柜台累计交易6447万元人民币,2017年当年交易量同比增长39%。陕西通过“互联网+跨境人民币”搭建“通丝路”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

第二部分 各区域板块经济金融运行

一、东部地区经济金融运行

2017年,东部地区转型升级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增长新动能逐步释放,民间投资增速回升,新兴消费业态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进出口明显回暖。金融运行整体平稳,存贷款增速有所放缓,重点领域信贷增长较快。

(一)东部地区经济运行

2017年,东部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万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较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达52.6%,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增速回升,部分省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迅速。

2017年,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26.6万亿元,同比增长8.3%,高于全国水平1.1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为42.4%,占比提高0.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速较上年回升1.8个百分点,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同比提高17.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如天津“三新”(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投资同比增长30.5%,快于全市投资增速30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66.6%;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分别达到30.8%和35.7%。

新兴消费业态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地方特色产业消费亮点突出。

2017年,东部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万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网络零售消费、服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如福建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56.5%,成为消费品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广东4G用户数占移动电话用户比重达79.4%,同比提高16.1个百分点,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同比增长158.8%。地方特色产业消费亮点突出,如海南通过举办国际旅游岛购物节、推介“免税易购”促销活动等方式,拉动地方旅游消费增长,全年免税品销售额增长33.1%,汽车销售额增长13.1%。

进出口明显回暖,外商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2017年,外部市场环境回暖,东部地区外贸形势好转,进出口增长由负转正。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4万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为1.5万亿美元和1.9万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7%和6.7%,增速分别较上年提高21.0个和12.9个百分点。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如天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099.2亿元,同比增长9.2%,比出口总额增速高8.0个百分点。外贸新业态增势迅猛,如广东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93.8%。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较快,如广东增长14.9%,占广东进出口总额的22.1%。

吸引外资力度不断加大,引资结构持续优化。如北京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6.7%,达到243.3亿美元,规模跃居全国首位,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占95.4%。山东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40.2%,福建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8.2%。

(二)东部地区金融运行

金融基础较为雄厚,金融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2017年末,东部地区银行业资产规模保持较快增长,资产总额125.2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占全国比重为58.0%。其中,银行资产规模排全国前七的省份都集中在东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量9.1万个,同比增长3.2%;从业人员173.6万人,同比增长5.8%。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1556家,同比增长4.7%,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继续推进,多元化的机构体系为实体经济和居民提供了差异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如山东等地农商行“三会一层”治理架构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事业部制改革、流程银行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浙江、福建等地村镇银行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

存款增长持续放缓,贷款增速小幅回落。

2017年末,东部地区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3.0万亿元,同比增长6.3%,增速较上年下降4.2个百分点。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减少10.5%,比上年多降3.5个百分点。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5.3万亿元,同比增长11.3%,较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为55.4%,较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7年,东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9.6万亿元,比上年少增0.1万亿元。从结构上看,本外币贷款占比提高,企业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少于上年。信贷结构呈现积极变化,高耗能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全部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重点领域贷款增长强劲,如北京金融机构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30.6%、19.4%和19.2%。薄弱领域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如河北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4%,较上年加快11.9个百分点;河北62个贫困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3%,其中10个深度贫困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9%。浙江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的农房抵押贷款和农地抵押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43.3%和169.9%,山东农房抵押贷款和农地抵押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5.1倍和3.6倍。

二、中部地区经济金融运行

2017年,中部地区受城镇化及产业转移带动,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稳中趋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各地区首位,进出口增速由负转正。金融机构规模稳步壮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有力,民生领域和高耗能行业贷款余额占比“一升一降”,社会融资规模较快增长,多项债务融资工具创新取得突破。

(一)中部地区经济运行情况

2017年,中部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9万亿元,同比增长8.0%,增速与上年持平,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21.0%,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稳中趋缓,房地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2017年,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16.3万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较上年回落5.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占全国的26.1%,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4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对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达到2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如湖北和湖南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33.4%和24.7%。

居民收入加速增长,消费需求稳步扩张。

2017年,中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3%和8.5%,增速分别较上年上升0.6个和0.5个百分点,收入提升幅度均居各地区之首。在居民收入提高的带动下,消费增长得到较好支撑。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万亿元,同比增长11.0%,增速居各地区首位,较全国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

进出口增速由负转正,企业“走出去”规模稳步扩大。

2017年,中部地区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2752.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分别为1740.7亿美元和1011.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5%和21.7%,分别较上年提高18.9个和27.7个百分点,其中湖南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速居全国第四、中部第一。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如安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分别较上年提高1.4个和3.7个百分点。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如湖北对外投资16.1亿美元,同比增长22.1%,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占对外投资总额的16.1%。

(二)中部地区金融运行

金融机构规模稳步壮大,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多元。

2017年末,中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量5.4万个、从业人数86.8万人、资产规模34.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2%和10.2%,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较上年下降0.1个、上升0.5个和上升0.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分别为4.7万亿元和6.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9%和11.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长期贷款保持高速增长,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有力。

2017年末,中部地区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0%,高于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8.1个百分点,增速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信贷投向结构有所优化,高耗能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全部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为5.5%,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贴息贷款、助学贷款、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和金融精准扶贫贷款等民生领域贷款余额增长59.2%,较各项贷款增速高44.4个百分点。如江西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5.5%,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3.0%。

社会融资规模较快增长,多项债务融资工具创新取得突破。

2017年,中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6万亿元,同比增长23.8%,社会融资规模占全国的比重为20.1%,较上年上升2.6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2.5万亿元,占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的69.5%,仍是社会融资规模的主体。表外融资平稳增长,其中信托贷款较上年多增3660.3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较上年多增3227.9亿元。各省积极推动债务融资工具创新,如湖北成功发行全国最大单“双创”专项债务融资工具,山西实现了绿色债、可转债、可交换债等多种债券发行零的突破。

三、西部地区经济金融运行

2017年,西部地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立足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资源禀赋,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延续近年快速增长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增速均领跑全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金融业资产规模稳步增长,新型金融组织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民生领域融资保障有力,证券保险稳步发展,业务创新步伐加快。

(一)西部地区经济运行

2017年,西部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1万亿元,同比增长7.8%,较全国增速高0.9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领跑全国,对稳定经济增长起到重要支撑。

2017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延续上年的高增长态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6.7万亿元,同比增长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居各地区首位。

其中,西藏、贵州投资增速超过20%。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及高新技术领域投资增长较多,四川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7.2%,高于全部投资增速7.0个百分点,连续四年保持16%以上的增速;云南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2.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9.9%;重庆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较制造业平均增速高5.2个百分点。

受“一带一路”稳步推进带动,进出口增速全国领先。

2017年,西部地区货物进口总额同比增长25.0%,比上年提高19.1个百分点,是全国进口增长最快区域;货物出口总额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7.4%,居各地区首位,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四川、重庆、贵州等地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占比超过六成。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西部地区与沿线国家贸易合作加强,重庆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占全国的1/4,四川全年开行蓉欧快铁1012班,增长94.6%,云南积极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强化区域合作,推动形成内外联动、互为支撑的双向开放新格局。

第三产业占比显着提高,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2017年,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1.5%、41.8%和46.7%,分别较上年下降0.4个、下降1.7个和提高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升幅度在各区域中最高。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

快速发展,在推动民生改善和增进居民幸福感的同时,推动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如云南年内出台“22条措施”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启动“一部手机游云南”和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全年旅游业总收入同比增长46.5%。

现代新型服务业异军突起,如贵州大数据行业加快发展,“云上贵州”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整体接入国家平台,贵阳市成为全国大数据及网络安全示范试点城市。

(二)西部地区金融运行

资产规模稳步增长,金融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2017年末,西部地区共有银行业机构网点6.0万个、从业人员93.0万人、法人机构1407家,受银行机构互联网化改造等因素影响,机构网点较上年略有减少。银行业资产总额41.5万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较上年放缓2.7个百分点。

其中,四川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数和资产规模处于西部地区前列,占地区的比重均超过20%。金融服务覆盖面稳步扩大,云南、广西、新疆、青海新增村镇银行19家。新型金融组织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消费金融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新业态加快布局,国内第五家、四川首家信用增进公司成立。

社会融资规模快速增长,民生领域融资保障有力。

2017年,西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9万亿元,为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1.3倍。其中,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为71.2%,较上年回落9.8个百分点;信托贷款全年增加4846.9亿元,同比多增3658.9亿元。西部地区银行业机构持续加强业务创新,积极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全年小微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0%;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2%;下岗失业人员、助学贷款、保障房开发和金融精准扶贫等民生领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4.8%。西藏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4.1%,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1.4个百分点;重庆绿色信贷保持快速增长,首笔碳配额抵押贷款落地。

证券保险稳步发展,业务创新步伐加快。

2017年末,西部地区境内上市公司461家,同比增加29家;保险公司法人机构增加4家,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8.0%。云南发行可续期绿色公司债12亿元、绿色企业债券5.5亿元。重庆区域OTC市场新设科创板和青年创业板,全年融资59.5亿元。西部各省份大力推进巨灾保险、精准扶贫保险和涉农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宁夏“扶贫保”覆盖全区100%的建档立卡户和100%的建档立卡人口,提供风险保障1137亿元。内蒙古全面完成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4.30”、“5.2”森林火灾理赔工作。四、东北地区经济金融运行2017年,东北地区经济触底回升迹象明显,固定资产投资三年来首次正增长,民间投资企稳向好。银行业整体发展平稳,信贷投放“有扶有控”,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增强。(一)东北地区经济运行2017年,东北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万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比上年提升2.4个百分点;区域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为6.5%,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三年来首次正增长,民间投资企稳向好。

2017年,东北地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1万亿元,同比增长2.8%,扭转了持续负增长的态势。其中,民间投资2.2万亿元,同比增长3.2%,增速较上年提高27.6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80.1%,是投资增速由负转正的主要原因。分省份看,黑龙江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增长6.2%,达到四年来最高水平;辽宁固定资产投资自2017年6月以后降幅逐渐收窄,2017年末增速为0.1%,实现2014年10月份以来首次正增长;吉林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比上年回落8.7个百分点。

老工业基地加快转型升级,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发展。

黑龙江出台《黑龙江省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发展政策实施细则》和《黑龙江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着力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全年新注册成立科技型企业5204家,同比增长66.8%。吉林重点产业支撑作用突出,全年列入产业跃升计划的八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1.4%。辽宁加快自贸区建设和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做强做优高端装备制造业。自贸试验区沈阳、大连、营口三个片区正式运营;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80家,较上年增加743家。2017年,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增长6.8%,较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0.8%,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工作取得成效。

截至2017年,黑龙江关闭煤矿363处,退出煤炭产能2938万吨,钢铁、水泥分别淘汰落后产能675万吨和129万吨。吉林水泥产量下降12.5%,铁合金产量下降45.1%。辽宁淘汰钢铁产能129万吨,取缔“地条钢”企业66户;淘汰煤炭产能873万吨;淘汰33条落后水泥磨机生产线、水泥产能421.5万吨。

(二)东北地区金融运行

银行业整体发展平稳,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增强。

2017年末,东北地区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2.1万个、从业人员41万人,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9.3%和10.5%,分别比上年下降0.1个和0.3个百分点。各类地方法人银行资产规模增速均低于全国同类机构平均水平。银行业坚持“有扶有控”,积极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辽宁对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行业贷款分别同比多增522亿元、82亿元和59亿元。吉林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2%,精准扶贫贷款持续增加,年末余额达到555.9亿元。黑龙江试点地区“两权”抵押贷款总量居全国首位。

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少增,企业债券融资下降。

2017年,东北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加7898.7亿元,同比少增1525.2亿元。从结构看,人民币贷款依然是社会融资规模的主要部分,占比为63.8%,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受部分企业债券违约事件和市场利率回升影响,企业债券发行放缓,全年企业债券净融资为-121.2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425.2亿元,同比多增57.4亿元。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积极补充资本。

2017年,受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质量向下迁徙等因素影响,东北地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同比有所上升。但随着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积极补充资本,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2017年末,东北地区地方法人银行资本充足率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

五、主要经济圈与城市群发展

(一)三大经济圈较快发展

2017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圈4着力加大改革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平衡发展,区域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新的增长极加快成长,区域合作交流深入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不断提升。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7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6万亿元,加权平均增长率为7.3%,较全国GDP增速高0.4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投资稳步增长,三大经济圈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7.0万亿元,加权平均增长率为7.7%,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

自主创新步伐加快,新增长动能持续增强。

长三角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数字经济、“互联网+”为特征的新业态持续活跃,以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新动能加快成长。江苏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新增3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规划创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江苏大数据管理中心,国家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应用试点成功获批。上海出台《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旨在形成应用驱动、科技引领、产业协同、生态培育、人才集聚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体系。珠三角地区积极推动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会在广州召开,加快形成多支柱的新兴产业体系。《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出台,提出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京津冀协同创新深入开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增强,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区域合作深入推进,引领带动作用继续增强。

长三角地区稳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7年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在南通召开,进一步深化开放、健全机制,推动长三角区域合作取得新突破。《广东省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施意见》出台,旨在推动泛珠三角区域“9+2”各方合作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促进广东与港澳金融市场合作与对接,开展广东与港澳地区支付结算业务合作,支持广东与港澳地区金融机构跨境互设,全面推进大珠三角金融圈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实施有序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和河北省廊坊市签署《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京冀产业协同发展联席会在北京举行,推进两地产业协同,打造京冀产业协同发展升级版。北京加快推进功能疏解,全力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与河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已确定重点合作领域及一批先期支持项目。

(二)区域城市群协同发展态势良好

所谓城市群,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分布一定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的城市,其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和信息网络建立起内在的有机联系,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共同构成一个经济、社会、生态等密切联系且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5,城市群是推动新型城镇化、支撑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我国已经形成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北部湾、成渝等城市群,推动了城市群协调发展。2017年,各城市群深入贯彻区域发展战略部署,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新增长动能加快凝聚,一体化进程更趋深入,城市群质量不断提高。

海峡西岸城市群成为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创新发展步伐加快。海峡西岸城市群与台湾产业合作更加密切,台商在福建的直接投资金额占比不断上升。海峡西岸城市群以各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产业基地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2017年海峡西岸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元大关,城市群内的20个城市之间经济联系更趋紧密,逐步形成以沿海地区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个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规划有序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撑作用不断提升。2017年,河南出台《河南省建设中原城市群实施方案》,把增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提升洛阳中原城  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作为突出任务,全面启动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加快推进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开展2017中国(郑州)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应用推广活动,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获工信部批复。中原城市群启动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机场集团、郑州国际陆港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深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探索环境污染的市场化治理机制,跨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制度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取得进展,建立了突发环境事件联处、打击非法采砂联勤等机制,联合开展了荆江大堤、黄盖湖等跨界河湖流域综合整治。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机制不断完善,2017年四省会城市共同签署并发布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行动计划(2017-2020年)》。

北部湾城市群深化对外开放,协调效应初步显现。以北部湾港口群为起点的海上开放通道和以边境口岸为支撑的陆上开放通道加快形成,中国-东盟博览会、边境经济合作区、“两国双园”等开放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北部湾城市群积极打造陆海统筹发展示范区,形成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新材料、粮油食品等为主的临海工业体系。

成渝城市群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成渝城市群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消费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增长较快。2017年,重庆市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4.9%和25.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均接近两成;成都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0.8%。成渝城市群举办渝西川东经济社会发展协作会,签署交通、文化、环保等领域79项协议,深化了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合作。

六、区域金融改革创新与对外开放情况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根据各区域金融特色定位和发展侧重,在具备条件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区域金融改革试点。在多方努力下,区域金融改革试点总体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了大量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深化。2017年,中国人民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深化。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发布了《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合作管理暂行办法》,成功推出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合作(简称“债券通”),丰富了境外投资者投资渠道,进一步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自贸区金融改革向纵深推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先后推出自由贸易账户、跨境投融资汇兑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等一系列金融改革制度安排,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积极探索,一批创新举措在全国推广实施。天津、福建和广东三地充分发挥政策先行先试优势,持续加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发展战略的支持力度。辽宁、湖北、四川、陕西、重庆和浙江等地区依托已有试点经验,稳步实施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拓展融资渠道、深化外汇管理改革等举措,积极探索跨境电子商务、智能制造、融资租赁等发展路径。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企业提供了“利率互换+期权组合+差额清算业务”衍生工具综合服务,满足“走出去”企业境外融资的套期保值需求。

绿色金融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2017年,5个省份开展绿色金融创新试验区试点建设,时间虽然较短,但推动绿色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已经显现。贵州贵阳通过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模式、发展绿色产业基金、创新绿色保险等措施,着力支持贫困地区农户及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绿色涉农产业,形成了特色涉农绿色金融模式。

浙江积极研究探索绿色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发,探索构建地方绿色信用信息体系和共享机制。广东围绕《广东省广州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从设立发展专项资金、培育绿色金融组织体系、推动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引导绿色产业集聚发展、建立政务服务绿色通道等十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措施,统筹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江西南昌以“两个基地”和“三个特色区域”

建设为中心,着力推进绿色金融组织建设,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新疆侧重发挥现代农业、清洁能源以及风光电高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资源生产升级改造、绿色农业、旅游、城镇化等绿色发展领域配置。金融推动创新驱动步伐不断加快。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完善体制机制,对创新发展领域的支持力度显着提升。湖北武汉创新发展金融支持科技发展的“东湖模式”,通过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立科技金融专项机制、推出科技金融专项产品、搭建科技金融信息信用专业平台、出台科技金融直接融资等专项措施,构建服务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安徽合肥着力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及科研力量建设等方面加强了奖补力度,为提升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开辟了新路径。

金融科技不断创新,移动支付发展走在世界前列。

伴随着移动支付业务创新以及智能手机的推广普及,移动支付业务量保持较快增长。201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375.5亿笔,金额202.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1%和28.8%。

非银行支付机构发生网络支付业务72867.5亿笔,金额143.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0%和44.3%。

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改革推进力度不断提升。

山东青岛利用区域优势,从机构、市场和人才三个方面推进财富管理的供给侧改革,积极探索财富管理对外开放和跨境投融资等创新机制,示范效应初步显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资金配置向粤东西北地区倾斜,推动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促进广东与港澳金融市场合作与对接,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江苏泰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合理配置资源为抓手,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产融对接平台,大力推动金融资源积聚,为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提供助力。浙江温州、福建泉州通过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保险机制,建立“平台+银行+担保”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进展成效显着,对东盟国家货币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和服务平台持续优化,跨境金融交流初显成效。

第三部分 区域经济与金融展望

展望未来一段时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全球经济保持回暖态势。我国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新型城镇化、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以及消费升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回旋空间也比较大。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济增长动力加快转换,总供求更加平衡,经济韧性进一步增强。但也要看到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等也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我国经济也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制约经济持续向好的结构性、深层次问题仍然突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任务依然艰巨。各地区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找准区域优势、明确发展定位,深化区域间分工,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灵活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组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扎实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创业创新和新动能培育上发挥更大作用。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把握好结构性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是全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稳定器,地区经济韧性和活力强。金融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资源配置效率较高,改革创新能力突出。但部分省份经济金融发展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凸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展望2018年,东部地区由于创新能力较强,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将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有效转变增长方式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东部地区金融业将在继续推进机构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和加强区域金融改革的同时,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为支持东部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中部地区是我国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区域,是扩大内需、提升开放水平具有潜力的区域,也是支撑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区域。

但部分省份也面临新动能发展不足、传统产业占比较高等挑战。展望2018年,中部地区依然处于“十三五”时期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崛起的历史机遇期,创新驱动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一中心、四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将带动中部地区发展再上新水平。中部地区金融业将继续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做好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对接及服务工作,助推中部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后发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延续了较快增长态势。金融业保持稳定发展,金融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力度不断加大。

但经济金融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部分省份新兴产业规模相对较小,新型金融业态发展缓慢,资本市场活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展望2018年,西部地区将在国家“三大战略”推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等积极因素的带动下,保持较快发展,与东部的经济差距将逐渐缩小。金融业将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水平;完善金融风险排查和处置机制,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加大金融扶贫力度,提升精准脱贫功效;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助推“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东北地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依托,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恢复性增长势头显现。但也要看到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新产业、新动能、新优势的主体地位尚未形成,个别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仍有待改善。展望2018年,东北地区将在新一轮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下,加快培育新动能,着力改善营商环境,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民间投资动力,进一步巩固经济向好回升的基础。金融业将以东北振兴金融合作机制为契机,加大金融对制造强国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依托冰雪经济,提升金融对旅游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坚持底线思维,注重风险防范,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地区经济发展营造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