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各地区去产能情况分析及2017去产能市场预测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7-08-07 15:56
分享:

中商情报网讯 2016年,各地区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部分企业“去产量不去产能”、去产能过程中债权债务关系复杂、职工安置分流难度大等问题也值得关注。

一、过剩产能的界定及形成机制

从经济学视角看,产能过剩是指产能供给大于需求,供给能力存在一定闲置。Chamberlin(1933)在《垄断竞争理论》从微观视角给出了产能过剩的定义,即在不增加大规模资本支出的前提下,企业现有产能完全利用时的产量与当前实际产量之差。关于产能过剩的测度,一般使用产能利用率(产出除以产能)来反映经济活动中的闲置资源数量,美、日等国采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并定期发布,国内通常使用国家统计局的工业产能利用率、OECD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人民银行6000户工业企业设备能力利用扩散指数。从国际上看,产能利用率一般很难达到100%,有一定闲置也并不意味着产能过剩。如美国(1967-2016)工业产能利用率最高为89.4%、中值为80.3%,欧元区19国(1985-2016)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最高为85.5%、中值为81.5%,中国(1999-2016)工业产能利用率产能利用率最高为84.2%、中值为79.8%。

近年来,国内某些领域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引发较多讨论,关注点不仅有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传统行业及其低端产品,如粗钢产能利用率从2009年的81.1%逐年下降至2015年的67%,某些新兴产业领域产能过剩问题也引发关注。理论上讲,在完全市场条件下,产能供给与需求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和产能的空间配置实现动态均衡。我国产能过剩具有宏观经济周期、微观需求波动、行业结构、体制性因素等多种原因。一是投资主导型经济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系列刺激政策在消化即期产出、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大量新增产能也为产能过剩埋下隐患。二是政府和市场关系存在失衡。

基于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投资偏好和冲动;地方保护主义下存在市场分割,部分企业“僵而不死”。三是价格机制扭曲和市场信号失真。部分产能过剩企业在土地、水、电、油、气、矿等资源价格定价上享有优惠待遇,以及预算软约束和隐性政府信用支撑,产能调整对成本和市场价格变化的弹性不足。此外,过剩产能多处于重化工业领域,交易成本较高,产能的国际利用和配置难度较大。在经济有下行压力时,随着需求收缩,产能利用率顺周期特征更加明显。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产能富余能激发竞争,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升管理水平改善供给,但持续的严重产能过剩可能对经济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制造业产能过剩制约了经济增长能力。我国制造业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较高,产能过剩致投资动力不足,对总需求形成下拉效应。其次,产能过剩可能带来经济通缩风险和企业债务压力。PPI同比增速自2012年初开始至2016年9月持续四年多负增长,且产能过剩领域普遍具有重资产属性和高负债率,对工业经济形成债务-通缩螺旋压力。再次,产能过剩行业资金链断裂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二、各地区去产能工作初见成效

考虑到中国过剩产能形成的特殊性,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产能出清,在发挥好市场机制去产能的同时,通过政策积极引导去产能也十分必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能过剩风险,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产能”确定为“三去一降一补”五大工作任务之一,各地区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等方式化解过剩产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重点行业去产能取得初步成效

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任务超额完成。2016年,各地区加强产业政策指导和市场管理,将钢铁煤炭行业作为去产能的重点。全年退出钢铁产能超过6500万吨、煤炭产能超过2.9亿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016年,全国原煤产量为34.1亿吨,同比下降9%;粗钢产量为80836.6万吨,同比增长0.6%。

分区域看,河北、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在钢铁去产能方面较为突出,山西、山东、河南、重庆、陕西五省分别压缩煤炭过剩产能1400万吨、1960万吨、2388万吨、2084万吨、2934万吨,超额完成了煤炭去产能的年度任务。各地区在加强政策引导的同时,通过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法律法规,健全公开透明的落后产能市场退出机制,强化市场竞争机制和倒逼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优胜劣汰。如河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采用网络竞价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转让煤炭产能减量置换指标,2017年以来关闭煤矿26处、退出低端产能达1127万吨,所得资金主要用于职工安置。通过市场化方式将低效、落后矿井和产能逐步退出市场,促进整个行业集中度和生产水平提高。

水泥行业“去产能”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在管理环境、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综合作用下,2016年全国水泥产能在市场回升的情况下,继2015年减少3000万吨生产能力后,继续缩减产能2000万吨。水泥行业兼并重组推进有力,市场格局加速重构。2016年,通过兼并重组全国水泥产业集中度提高5个百分点,水泥熟料集中度提高7个百分点,水泥市场特别是区域市场格局重构,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增强。根据中国水泥协会数字水泥网、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ChinaMerger数据库、相关官方网站发布的公告和北京、上海、重庆、天津产权交易所数据进行统计整理,2016年中国水泥行业共发生了17宗兼并重组事件,交易金额约为150亿元。船舶行业市场退出和重组步伐加快。2016年,受船舶订单下滑、开工不足影响,中小船企倒闭较多,部分大型骨干造船企业生产经营也受到较大影响,部分造船企业进入破产重组程序。工信部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国防科工六部委印发了《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要求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扶植优强企业。2016年,船舶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国前10家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56.9%,比2015年提高3.5个百分点;新接船舶订单向优势企业集中趋势明显,前10家企业新接订单量占全国74.7%,比2015年提高4.1个百分点。

(二)去产能配套工作有序推进

去产能行业分流职工得到较好安置。2016年,各地区积极通过企业内部挖潜、转岗就业创业、允许内部退养、公益性岗位托底等渠道分流安置去产能涉及的职工。如安徽省在中央去产能专项奖补资金之外,根据地方去产能企业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了系列扶持政策,以稳岗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培训补贴等形式给予去产能企业与分流职工精准帮扶,全年实际分流安置职工达3.8万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109%。山西省制定了职工分流安置政策,明确了内部安置、外部分流、转移就业、创新创业、自主择业、培训转岗、内部退养、灵活就业等多种分流安置方式,安置职工3.2万人,安置率近100%。

去产能金融服务力度加大,去产能行业金融风险总体可控。2016年,为做好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原则,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好金融支持钢铁、煤炭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各项政策,促进钢铁、煤炭行业加快转型发展。各地区金融机构在严格控制对违规新增产能信贷投入的同时,坚持“一企一策”,积极满足钢铁、煤炭企业合理资金需求,较好地发挥了金融引导作用。

据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监测显示,2016年末,全国钢铁行业金融机构表内外融资余额同比下降2.2%,煤炭行业表内外融资余额同比下降0.6%,在做好钢铁煤炭行业金融服务的同时,为防范行业信贷风险,金融机构积极加强对钢铁、煤炭企业经营情况的跟踪监测,切实发挥债权人委员会的积极作用,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风险化解方案及措施,减轻企业偿债压力,提高资产处置效率。2016年末,钢铁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占行业贷款余额的2.6%,煤炭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占行业贷款余额的3.6%,金融风险总体可控;2016年,全国金融机构处置钢铁、煤炭企业不良资产金额共计369.7亿元。如山东省加强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债权人委员会联动协调,构建信用风险管控长效机制,形成“各方平等协商、适度让利、共担成本”的去产能债务处置模式。

(三)去产能行业转型升级加快

随着去产能的力度加大,煤炭、钢铁行业增加值增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2016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下降1.5%,同比多降3.4个百分点;钢铁行业增加值下降1.7%,同比多降7.1个百分点。去产能行业企业在压减过剩产能的同时,加快推进兼并重组,积极优化供给结构,改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逐步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转型转产。例如宝钢和武钢实施联合重组,打造钢铁领域世界级的技术创新、产业投资和资本运营平台,为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起到开创性引领作用。中信泰富与青岛特钢重组,构建了全球最大的专业化特钢龙头企业集团,为跨区域、跨所有制企业主动兼并重组发挥了示范作用。晋煤集团通过市场化手段上市实现突破,拥有全国第一家煤层气全产业链上市公司,为产业管理升级、提质增效搭建起了更高的发展平台。钢铁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截至到2016年末,钢铁行业集中度CR10(前十大公司产量占全部行业产量的比率)和CR4分别为35.9%和21.7%,同比提高1.7个和3.1个百分点。煤炭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战略合作、资产联营等多种形式,加强与上下游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融合发展,从传统的煤炭开采业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初步形成了煤炭开采、电力、煤化工、新能源、现代物流等多元化产业协调发展格局。截至2016年末,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权益装机容量1.8亿千瓦,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17%左右,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乙醇产能分别达到750万吨、700万吨、31亿立方米和300万吨,煤炭深加工转化和全产业链整体经营,推动了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