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名城创建管理办法(试行)全文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7-04-21 11:12
分享: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中国软件名城创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为规范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和管理工作,促进我国软件产业集聚发展与创新提升,制定《中国软件名城创建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国软件名城创建管理办法(试行)

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深化中央地方合作,发展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思路创新;是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突出特色、集聚资源、营造环境,做大做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加强中国软件名城管理,发挥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带动效应,促进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产业集聚与创新提升,实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城市的融合互动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国软件名城是指积极开展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完成创建目标,达到创建标准后,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中国软件名城相关称号的城市。

第三条  中国软件名城创建以部省市合作为主要推动机制,以“统筹规划、联合推进、突出特色、务求实效、发展创新”为原则,依照透明、规范的程序进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的组织开展和推进管理。省级人民政府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对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支持本辖区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城市开展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

第四条  中国软件名城创建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研究制定,是指导开展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评估授予中国软件名城相关称号的标准体系。

在中国软件名城创建指标体系统一框架下,中国软件名城分为综合型和特色型。

第二章       申请

第五条  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实行申请制。凡具备创建基本条件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城市均可申请。其中,直辖市可直接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其他城市须在所属省级人民政府支持下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

第六条  申请创建中国软件名城的条件:

(一)城市及所属省级人民政府对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度重视,对开展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积极主动,明确专门机构开展相关工作;

(二)城市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符合国家产业规划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能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基础良好、规模较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较高,拥有若干全国知名度较高的骨干软件企业和若干全国市场占有率较高的软件产品,产业创新能力较强,国际化水平较高;

(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带动效应明显,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及促进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对城市主题文化塑造及提升城市品牌效应具有重要影响;

(五)具有较为丰富的科技、教育、人才等资源条件和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具有较为完善的适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物理载体环境,产业基地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情况良好。

第七条  申请城市应明确工作机构,负责本市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八条  申请创建中国软件名城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城市人民政府的书面申请报告,以及根据指标体系制定的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方案、合作备忘录(草案)和部省市协同工作机制方案等文件;

(二)创建工作方案应包括申请城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产业实力、企业培育、人力保障、创新能力、应用水平、发展环境、带动效益)、“五名”(名品、名企、名人、名园、名展)发展情况及有关附件;

(三)申请城市创建中国软件名城的负责机构及联络方式;

(四)申请城市所属省级人民政府的支持函;

(五)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

第九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申请城市进行形式审查,审查内容包括申请城市是否符合基本条件、申请材料是否齐全等。对通过形式审查的城市,部省市三方适时签署《部省市协同开展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合作备忘录》,启动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

第三章     创建

第十条  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城市(以下简称创建城市)建立推进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达标计划,并及时将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进展情况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十一条    创建城市应做好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的动员宣传,积极利用中国软件名城平台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互联网+”、信息安全、“双创”、“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并与其他创建活动紧密结合、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提升软件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第十二条    创建城市所属省级人民政府建立对创建城市的指导协调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大力支持,督促创建城市实施好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方案,确保创建工作成效,工作进展及时报工业和信息化部。

在中国软件名城总体框架下,鼓励省级人民政府与创建城市联合选择软件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城市园区/区域,打造标志性的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进一步提高中国软件名城工作的成果显示度和产业知名度。

第十三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部省市协同工作机制,行业运行分析体系建设等手段,加强对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的督导和检查,创建城市应给予配合和支持。

通过建立中国软件名城信息平台、定期发布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年度报告等方式,加强对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的跟踪研究和优秀成果的宣传推广。

第四章       评估

第十四条    中国软件名城评估包括评估申请、城市自评、实地评估、审核确认四个环节。

第十五条    创建城市根据部省市合作备忘录等文件要求,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书面评估申请。

第十六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创建城市的评估申请进行审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

第十七条    创建城市根据要求组织开展自评,并将自评报告及相关材料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十八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审查自评报告及相关材料,适时组织专家评估组进行实地评估。

第十九条    专家评估组根据指标体系和评估规范,采取文档审查、实地考察、重点约谈、专题座谈等方式进行实地评估,出具实地评估报告,提交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二十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审核确认专家评估组提交的实地评估报告,形成评估结论。

第五章       授予

第二十一条      坚持严格中国软件名城授予,控制两类中国软件名城数量,确保中国软件名城创建的实效和质量。综合型中国软件名城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0家。

第二十二条      对通过评估的创建城市,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授予“中国软件名城”或“中国软件特色名城”称号,并下发文件,颁发相关标志物。对未通过评估的创建城市,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具改进意见。

第六章       发展提升

第二十三条      城市应以授予中国软件名城相关称号为新起点,明确工作机构,研究制定和实施发展提升计划。顺应产业发展新趋势,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业态,做出实效、做强产业、做大优势,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综合型中国软件名城应瞄准打造国际级软件名城的更高目标,更大力度集聚资源,着力培育世界级的产品、世界级的平台、世界级的企业,率先承接实施国家重大战略,抓住“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打造中国软件名城的世界名片。对于创建成效突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适当方式予以认可。

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应进一步围绕特色领域精耕细作,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快培育自主品牌,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名品、名企、名人、名园、名展,形成产业集群竞争力,逐步从特色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化。

第二十四条      城市所属省级人民政府加大指导协调力度,综合利用政策规划、项目资金等手段,从产业创新、企业培育、人才培养和引进、国际合作等方面持续给予中国软件名城更大力度的支持。

    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强对中国软件名城发展提升的战略规划和指导,在规划布局、技术改造、资金安排、试点示范、品牌宣传、标准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支持其实施做大做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和重点工程,推动中国软件名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更多地方和城市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第七章       监督管理与动态调整

第二十五条      对于隐瞒事实、弄虚作假参与中国软件名城创建的城市,查实后取消创建资格,已批准授予中国软件名城相关称号的,撤销称号、收回标志物并通告。

第二十六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中国软件名城实行阶段性检查制度。对于阶段性检查存在问题的,给予限期整改、启动重新评估乃至撤销中国软件名城相关称号等处理。

第二十七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中国软件名城实行动态调整制度。按照综合型和特色型软件名城的标准要求,每两年进行一次动态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通过发文的方式确定各城市的中国软件名城系列等级,逐步形成动态调整机制。

第二十八条      未经工业和信息化部同意,任何城市不得使用中国软件名城称号、制作使用中国软件名城的标志物及其平面图形的宣传品。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7年5月15日起实施。

附件:中国软件名城创建指标体系

中国软件名城创建指标体系

中国软件名城创建指标体系是中国软件名城创建的基础依据和标准,是中国软件名城实地评估和品牌授予的主要依据和标准体系。按照“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总量指标与分项指标相结合,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实际和发展目标,从产业维度和城市维度进行设计,指导和评价中国软件名城创建。指标体系设计既注重产业规模与速度、强化内涵与质量,又突出亮点和特色,突出对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互联网+”、信息安全、“双创”、“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贯彻落实情况,同时体现城市集聚资源、营造环境的效果,体现软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促进作用。

一、“控制性”指标

为严格“中国软件名城”授予,确保中国软件名城创建的实效和质量,设计以下“控制性”指标(根据产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

    (一)产业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指标数值按照该城市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计算);

    (二)产业发展速度不低于全国产业发展速度,或者产业增量不低于全国产业增量的5%。

对于综合型中国软件名城。规定如下基本条件:1.基础软件、应用软件、新兴业态等软件产业门类健全,结构合理;2.软件产业规模较大,产业综合竞争力强;3.产业创新能力突出,研发费用占业务收入比重一般不低于10%;4.拥有以中国软件前百家企业等为代表的知名软件企业,市场占有率较高;5.软件产业的集聚发展程度高,拥有国家级软件园区/示范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入驻软件企业占全市软件企业的比重不低于70%。

对于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规定如下基本条件:1.城市应根据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选择一个特色领域方向。主要特色领域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工控系统)、大数据、互联网软件、云计算、物联网、信息安全、人工智能、游戏动漫、智慧行业应用等;2.特色领域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基于核心技术的产品体系;3.特色产业在城市软件产业规模中的比重不低于10%;4.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的行业市场份额进入全国前三;5.制定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建立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实地评估达标条件

中国软件名城创建指标体系包括7大指标,指标体系基础分数为100分。为突出对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以及重点工作的评价,同时引导城市差异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鼓励城市探索促进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设立若干“加分项”(不含在100分之内)。“加分项”包括:

(一)以1000亿为基准,软件业务收入每多增加200亿元,给予0.5分的加分,最多加3分;

    (二)软件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超过100家可加0.5分;每拥有一家软件业务收入过50亿元企业可额外加0.5分,过百亿元企业可加1分,过三百亿元企业加3分,以此类推,加分不设上限;

    (三)在基础技术、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有重大创新成果,和国际领先水平实现并跑或领跑的,可视具体情况给予1-3分的加分;

    (四)对基础软件(指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办公软件)和工业软件(指专门用于或者主要用于工业领域,为提高工业企业研发、制造、生产、服务与管理水平以及工业装备性能的软件)发展情况较好的,可视情况分别给予1-3分的加分;

    (五)在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互联网+”、大数据、 “一带一路”、“双创”、“安全可靠”等国家战略方面有突出成效的,视情况每项给予1-3分的加分;

    (六)根据实地评估情况,软件产业特色突出,且符合对“特色”的认定条件的,酌情给予1-3分的加分;

    (七)对于国际化发展水平较为突出的,视情况给予1-3分的加分;

    (八)对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动效应明显的(包括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两化深度融合的促进,以及对城市交通、政务、社保、教育、医疗、市政等领域管理效率的提升),可视情况给予1-3分加分;

    (九)对于党政主要领导推动软件产业发展以及名城创建工作有独创性举措,对于集聚资源,促进产业发展成效明显的,视情况给予1-3分的加分。

总得分=基础分+加分项。综合型中国软件名城的实地评估达标分数为总得分100分;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的实地评估达标分数为总得分90分。

三、动态调整

严格控制中国软件名城数量。综合型中国软件名城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0家。对通过相应实地评估标准的两类中国软件名城,每两年进行一次动态评估。当某个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的产业规模指标超过了某个综合型中国软件名城时,实现“晋级”,后者“退级”。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发文的方式确定当期内各城市的中国软件名城级次。

四、具体指标内容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说明和要点 分值 备注
1 产业实力 反映城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实力情况。要点包括:1、产业规模;2、产业发展速度或产业增量;3、产业出口总额;4、产业利税情况;5、产业结构。 15 1、“产业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控制性”指标); 2、产业发展速度不低于全国产业发展速度,或者产业增量不低于全国产业增量的5%(“控制性”指标)。
2 企业培育 反映城市软件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培育和发展情况。要点包括:1、企业规模(软件业务收入百亿元以上和亿元以上企业的数量、软件收入前百家企业数量、上市软件企业数量、企业兼并重组情况);2、国际化水平(建立海外分支机构的企业数量、国际外包业务收入、海外上市的软件企业数量、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情况以及国际专利申请情况、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情况);3、企业能力(信息系统集成能力;企业主导或参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家/行业标准研制情况,企业参加国际、国家、行业标准认证以及实施应用情况);4、知名企业、知名产品和服务、特色产品、知名行业领军人物的数量。 15 突出对名企、名品,发展特色、国际化(“一带一路”)等内容的评价。 1、拥有至少1家以中国软件前百家企业等为代表的知名软件企业; 2、上市软件企业不低于8家,建立海外分支机构的企业数量不少于20家; 3、特色类中国软件名城应在某个领域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一是在特色优势领域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基于核心技术的产品体系(要求有相关书面材料、现场演示、第三方报告支撑等)。二是特色产业(含直接关联产业)在城市软件产业规模中的比重不低于10%(要求有特色产业的专题研究报告和统计体系)。三是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的行业市场份额进入前三(要求有第三方机构发布的报告)。四是对于特色产业要制定专门的产业政策,党政主要领导将其作为主导产业中的核心环节推进(要求有相关批示件)。
3 人力保障 反映城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人力资源发展情况。要点包括:1、产业从业人员总数及学历构成;2、人才培养情况(高校软件及相关专业在校生占全部在校生的比例,软件职业培训人员的数量、人才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及实训人数);3、人才引进情况(含高端人才引进数量)。 10 产业从业人员: 1、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达到全国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 2、产业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不低于60%; 3、重点特色领域有标志性领军人才。
4 创新能力 反映城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情况。要点包括:1、创新成果情况(软件著作权登记数、软件专利申请数);2、研发投入情况(研发费用占产业收入比重,研发中心和科研机构的数量);3、创新体系建设情况(创新成果转化平台的数量及效果,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数量及金额,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学研用联盟的个数和覆盖领域,创新激励、“双创”支持、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 15 产业研发投入: 1、研发费用占产业收入比重达10%; 2、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相关的“双创”平台不少于10家,每年服务不少于100个项目。  
5 应用水平 反映城市在安全可靠软硬件自主研发方面的情况和应用水平。要点包括:1、促进安全可靠软硬件自主研发和应用的政策措施情况; 2、重点行业领域应用情况;3、安全可靠软硬件集群化发展和生态链情况;4、安全可靠软硬件研发、技术攻关进展及成效。 15 1、制定安全可靠产业支撑能力建设及系统应用有关工作方案; 2、出台鼓励引导用户主动使用安全可靠产品系统的配套措施; 3、编制本地应用安全可靠系统案例集和工程化管理规范。
6   发展环境   反映城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载体(基地园区、平台等)建设等情况。要点包括: 1、政策规划(产业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制定情况和实施情况); 2、产业定位(省市党政主要领导重视程度,是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 3、资金支持(产业专项资金的数额及增长比例)。 4、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基地园区的数量; 5、产业用建筑面积及单位产出比; 6、产业基地园区聚集软件企业数量及占全市软件企业的比例; 7、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数量、服务能力及服务企业的数量; 8、网络带宽、网络国际出口通道数量; 9、风险投资环境。 20 产业资金和政策支持,产业基地园区: 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专项资金数额不低于1亿元,并每年按产业增速比例递增; 2、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互联网+”等重大国家战略的配套规划政策、建立了相应的推进体制机制; 其中,对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考察要点主要包括: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政策规划制定及组织保障情况;制造业创新中心与载体平台建设情况;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及推广情况;财政支持和金融配套情况。 对落实大数据战略的考察要点包括:大数据发展的组织保障情况及专项规划;政府数据开放及利用情况;市场化数据利用情况;公共服务大数据应用情况;产业发展大数据应用情况等。 3、拥有国家级、省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基地园区的数量达到6个; 4、研发及产业用房的面积不低于500万平方米,每平方米产出不低于20000元; 5、入驻软件企业占全市软件企业的比重不低于70%,集聚产业收入占全市产业收入的比重不低于80%; 6、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至少提供共性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支持、品牌推广等5种以上服务功能,服务企业数量占全市软件企业总数达60%。
7 带动效益 反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人民生活的带动效应和支撑服务能力。要点包括:1、对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两化深度融合的促进作用;2、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以及应用水平;3、对城市就业的贡献率;4、在政府部门以及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城市交通、市政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情况。 10 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两化深度融合的促进作用,以及政府部门应用效应: 1、重点行业企业数字化装备水平、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工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集成性应用水平显著提升;企业产品研发周期缩短10%; 2、单位GDP综合能耗明显降低; 3、政府在线办事能力:政府网站、微信、微博和app等沟通渠道性能和质量较好; 4、电子政府云平台建设和使用情况:已迁至云上的业务系统占业务系统总数的比例超过60%; 5、数据开放和大数据利用情况:制定公共机构数据资源开放清单以及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将向社会开放政府公共数据,提升数据的社会化利用水平,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能力。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